在萬柏林區,不管是街道社區,還是市場商圈,步行15分鐘內就可以找到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務網點,方便群眾獲得法律幫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公共法律服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萬柏林區司法局聚焦群眾法律服務需求,統籌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堅持線上和線下同步發力,基本構建成“15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公共法律服務移步可至、觸手可及。
搭建三級實體平臺
11月8日,記者走訪萬柏林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值班律師黃文斌正在接待一對前來咨詢的老夫妻。“小伙子,不瞞你說,開庭時間越來越近,我們兩口子已經好些天沒睡過踏實覺了……”女兒身在國外,一時無法回國,其丈夫提請了離婚訴訟,眼看就要開庭,老夫妻十分焦急。“這種情況可申請延期開庭,被告無法回國的話,需要進行委托授權公證。”問明情況后,值班律師詳細告知其延期開庭申請書的書寫格式、公證辦理流程等注意事項。“這下心里有底了!”接受了半個多小時的法律解答,老兩口緊鎖的眉頭舒展了。
法律咨詢是公共法律服務中需求量最大的一項業務,其中婚姻關系、勞動糾紛是熱點。位居第二的,就是調解。在萬柏林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有訴前調解、家事調解、行業專業調解三個不同的調解室,由調解員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調解服務。
“有一些業務需要到特定場所辦理,我們會通過銜接指引的創新模式,提供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仲裁等全融合法律服務。”萬柏林區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股負責人王亮介紹。為深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萬柏林區全面搭建1個區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4個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138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三級實體服務平臺,采取“前臺統一受理,后臺分流轉辦”的方式,依托“1+14+N”體系,構筑起覆蓋城鄉的基層公共法律服務“主干網”。今年以來,各級實體平臺法律咨詢接待量達10309人次。
方便群眾就近求助
半輩子沒和人“紅過臉”,不想臨退休卻與工作了20余年的單位發生勞務糾紛,單位態度強硬,而自己又不太清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杜兒坪街道大虎峪村村民老劉急得直拍腿。“村里的律師來了,快去問問!”在村干部的提醒下,老劉來到村里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尋求幫助。值班律師了解事情原委后,協助老劉收集工資轉賬記錄、考勤記錄、工作證等能證明他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的材料,并建議他申請勞動仲裁。走出服務工作室的大門,老劉長出了一口氣,他已經拿定主意,按照律師的建議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基層,充分發揮“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的作用,法律顧問駐村“坐堂問診”,以案釋法、以法促調、以調促宣,依托實體平臺,拓展了化解矛盾糾紛、法律咨詢、法治宣傳等公共法律服務功能,進一步推動基層依法治理。“法律服務送到了家門口,遇到難事時,大家就不會‘病急亂投醫’,有事找法律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王亮介紹。
構建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需要實體平臺支撐,更離不開網絡平臺等便捷的服務模式。萬柏林區司法局在微信公眾號開設“法律咨詢”專欄,“曬”出包聯街道、社區的140余名律師的手機號碼,保證電話不斷線、服務不打烊,讓公共法律服務從指尖走到心間。
延伸法律服務觸角
一手抓民生改善、一手抓經濟發展。在積極推動法治惠民的同時,萬柏林區司法局聚焦企業法治需求,延伸法律服務觸角,積極打造公共法律服務便企利企的樣板。
在九州農產品市場成立九州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消費者和商戶“足不出戶”,便能享受到法律服務;在居然之家河西店成立全區首個商圈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用優質的法律服務資源護航企業發展;常態化開展法治入企活動,防控企業法律風險,滿足企業法律需求,解決企業法治難題……實行“一企一策”精準送法、“一案一議”精準服務,推進法治營商環境建設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深度融合。
“‘15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的建設,使法律融入群眾的生活和工作中,暢通了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渠道,能夠讓群眾在最快的時間、最短的距離找到‘法律明白人’,有效地解決了法律實施中‘最后一公里’難題。”萬柏林區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圍繞“三位一體”法治建設需要,進一步整合全區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統籌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人民調解、普法宣傳、行政復議等服務資源,整合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不斷創新服務形式,為法治山西、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
記者 辛 欣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