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本報訊 10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猜猜這是哪兒?提示:曾是“傳統重工業之城”》的報道,展示太原從傳統的重工業城市到公園城市,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10月31日,新華社客戶端以《太原:“傳統重工業之城”變身“公園之城”》為題,推送了本文。
“河面蒼鷺連成排,鴨鵲閑適沐暖陽。遠處夏蟬不解意,驚得魚兒水中藏。”報道以太原市汾河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郭凡微信朋友圈開篇,詩句生動,意境優美,引出主題:公園成了這座城市的新標簽。
報道稱,太原之變,是我國踐行生態發展觀的生動縮影。太原曾是一座傳統的重工業城市,經濟結構“畸黑畸重”,一度飽受環境污染問題的困擾。近些年來,太原多措并舉補齊環境短板,公園建設成為其中一大亮點。截至2021年年底,按原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太原已建成綜合性公園54個,專類公園12個,帶狀公園7個,社區游園58個,街頭游園(廣場)309個,街旁綠地260塊。其中,僅有9公里長的太原市解放路,就“見縫插針”建設有游園綠地79個。
“太原春季氣候干旱,冬季寒冷,海拔高、風大、少雨,這五種環境,無論哪一種,對于樹木成活都是致命的。”報道介紹,在“園丁”們的悉心照料下,現如今,不光是“老牌”的迎澤公園、雙塔公園迎來了新生,汾河景區、太原植物園、晉陽湖公園、稻田公園等也成為太原美景新地標。它們不僅滿足了太原市民健身、出游、攝影等多種需求,還成了太原人接待外地朋友的“大客廳”。據太原市園林局統計,2021年,太原市公園年接待游客達67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報道稱,環境大為改善后,棲息在汾河景區的鳥類達到了165種,并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沿著市內濱河自行車道騎行上下班,成為太原人的出行風景線。據汾河景區管委會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太原市濱河自行車道騎行已達1300萬騎次,創下了太原市的綠色通勤新紀錄。
公園遍布,風景如畫。歷史悠久的太原,向世人展現出迷人的生態樣貌。(李曉并)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