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天天快報!科技金手指 點“廢”為“寶”


    (相關資料圖)

    太原是一個“愁水”城市——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著我們可持續發展的腳步。2018年,太原成為國家首批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按照國家要求,重點針對水污染與大氣污染等問題,探索技術和方案,并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模式,為全國的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發揮示范效應。帶著這樣的目標,2020年,經太原市和省科技廳推薦,一項由山西大學牽頭、集全國十家重點科研院校和單位力量組成的科研項目組,扛起了太原市水資源高效利用這一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重任。

    科研項目組的負責人李劍鋒緩步行走在金秋的山西大學東山校園里:“太原市每年的水資源缺口約3.3億立方米,而每年雨水、污廢水等非常規水源可利用量就有4.3億立方米,通過我們研發的高效利用非常規水源的材料和技術,可以大幅提高非常規水源利用率,在增加水源供給的同時減少水污染,對支撐太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目前項目研發已經進入收尾階段。”他輕輕一跺腳下的地磚,“而你的腳下,就有我們其中的一個課題——生活聚集區雨污利用示范”的一部分內容。

    位于東山城郊的山西大學依山坡谷地而建,學校綠化面積多且廣,入目皆蔥蘢。環顧四周,腳下的地磚、身旁的綠地,都內有乾坤。整個校園宛如一塊巨大海綿,不但雨水可以通過透水地磚、下凹綠地、植草坡等海綿設施收集凈化用于澆花、清潔等生活雜用,學校的生活污水也可以收集凈化后通過中水管網用于沖廁,或存儲于蓄水池用于灌溉綠化等用途。

    這套生活聚集區雨污利用系統擁有兩大關鍵技術創新。新型海綿體材料原材料采用粉煤灰、鋼渣等廢棄物,取材方便廉價而且性能更加高效。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雨污水凈化配置還可以根據我市氣候條件、市政管網等數據對海綿設施和蓄水池存儲進行智慧管控,結合太原降雨量較少的實際情況,海綿設施可以通過天氣預報觸發雨水預警,讓蓄水池里雨水和中水協同使用、資源調配。目前,東山校區每天產生的2000立方米生活污水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每年可以收集利用雨水約15萬立方米。據了解,這一生活聚集區雨污利用示范技術得到科技部認可后,將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非常規水源高效利用模式,對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發揮示范效應,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實踐經驗。

    相對于生活污水的回收利用,項目組對工業綜合區的污廢水全量循環研究成果更讓人振奮。

    工業廢水是對水體產生污染的最主要污染源,工業廢水如果直接排放,會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以及動植物和人類都造成危害,工業用水是我國用水總量的重要消耗部分,對于保護環境來說,工業廢水的處理比城市污水的處理更為重要。因此,工業廢水無害化處理一直是環保工程的重中之重。

    項目組科研人員針對太鋼廠區原有廢水處理工藝和設備材料的缺點,通過改造超濾系統、優化反滲透膜清洗方法,提高了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率,還解決了過去不銹鋼行業酸洗廢水總氮難以達標的技術難題。

    這座位于太鋼廠區的大型工業廢水利用示范區,每天還承載著周邊生活區綜合廢水的凈化利用任務。針對綜合廢水水質特點,科研人員開展了生化、吸附、高級氧化等多種技術集成研究,對綜合廢水進行深度凈化后,凈化后的中水主要指標達到了國家的地表V類要求,可以用于補給汾河濕地公園。在不久的將來,這套工業廢水回用示范系統可實現污廢水全量循環,每年新增污廢水利用量2000萬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減排3500噸,為示范區建設提供強勁支撐。

    “推進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是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近幾年國家水資源保護的工作重點,這一次,我希望我們的研究能為黃河流域提供非常規水源利用的‘太原模式’。”李劍鋒信心滿滿地說。

    本報記者 張 波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工業廢水 可持續發展 生活污水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