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展出的航天成果模型。本報記者張劍雯攝
(掃描二維碼看視頻)
8月26日,匯聚空間科學“智慧大腦”的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太原舉行。全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以及有志于空間科學事業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互相交流研討空間科學領域最新進展、重大成果、前沿技術,為與會者帶來一場關于“空間科學”的思想盛宴。
論壇上,歐洲空間局、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巴西等機構和國家的科學家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針對現階段開展空間科學國際合作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國際合作模式與機制,以及新形勢下國際合作的機遇與展望進行了深入研討。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在此次大會上分享的是如何獲取空間大數據。他研究的課題是把傳感器裝在衛星上,人類通過傳感器獲取數據后進行分析處理,為科技發展目標或者政府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他認為,大數據可為山西數字經濟建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吳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目的是交流研究科技成果,共同促進航天技術發展。會上,空間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了最新的研究技術。
現在地球變暖,極端天氣現象越來越多,這也是空間科技研究的內容。此外,人、生命、細胞到了空間站還能不能正常生存?在月球環境里能不能長出小草?在火星上能不能生存?太陽系里是否還有其他生命起源?這些問題,都需要空間科技研究來回答。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科學衛星工程,重大科學與技術成果不斷涌現。空間科學是以航天器為主要平臺的前沿交叉基礎研究,在催生大量重大發現和原創科學成果的同時,還具有廣泛的溢出效應,可以帶動先進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
8月27日,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展臺前,該院科學衛星所副所長蔡志鳴正在給參觀者講解“小衛星大未來”的含義:“這是‘太極一號’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這個是廣目地球科學衛星。我們的目標是把衛星做小、集成度做高、功能做強,整個定位就是將衛星做得更小,去探索更遙遠的未來。”
本報記者張劍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