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堅決遏制基本農田“非糧化” 安徽田長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

    日,記者從安徽省田長制辦公室獲悉,自2021年9月實施田長制以來,全省各地各相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創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舉措,健全組織體系,加強制度建設,提升工作效能,有序推動田長制相關工作落實,取得了階段成效。

    按照橫到邊縱到底的要求,安徽省設立五級田長,壓實各級黨委、政府保護耕地的主體責任。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所有設區市和122個縣(市、區、開發區)、1416個鄉鎮、15849個行政村制定了田長制實施方案,任務完成率100%。其中,設立市級田長202名、縣級田長2078名、鄉級田長8253名、村級田長23489名、村級巡田員(網格員)140968名,省、市、縣相繼設立田長制工作機構。

    同時,安徽省出臺了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及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印發了“十四五”高標準農田專項審計工作方案,從補償激勵、專項審計等方面有力推進耕地保護工作。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創新思路,“田長+檢察長”“人防+技防”“一網四長”“多長合一”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等制度逐步落地。

    據了解,安徽省田長制辦公室從落實黨政同責與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等方面,提出9條“長牙齒”的硬措施,將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納入各級審計、巡視巡察內容,對耕地保護實行“一票否決”“終身追責”。2021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10964.4萬畝,居全國第4位,糧食總產量817.52億斤,較上年增加13.72億斤,創歷史新高,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

    為實施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安徽省安排1.29億元專項資金,對2021年度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129個鄉(鎮)給予補償激勵。各地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等,建立農田數字化網格化管理臺,監測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利用變化情況,田長制信息化監管臺開始試運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耕地非農化 安徽省田長制辦公室 高標準農田 糧食總產量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