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國際創新眼藥率先落地珠海背后:系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的縮影

    “注射后眼睛不疼脹,現在感覺很好。”近日,77歲的田先生在珠海?,斞劭漆t院注射了內地首針進口創新藥——布西珠單抗。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實施后,首個獲批在內地醫療機構內進行臨床急需使用的眼科藥物。

    布西珠單抗的落地,也意味著患者在內地即可使用到與國際領先眼底病解決方案接軌的最新治療技術。其背后,是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的縮影。

    率先引入進口藥物,推動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專業人才跨境執業,實施“珠澳社保服務通”……近年來,珠海在教育民生、就業創業、住房養老、文體醫療等領域先行先試,正不斷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服務融合探索經驗。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珠海還將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民生規則對接發展,讓港澳居民在珠海市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務待遇。

    國際創新眼藥率先落地珠海

    2020年11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這一政策也簡稱為“港澳藥械通”新政(下稱“新政”)。

    新政第一項重點任務就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開業的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由國家藥監局批準改為由國務院授權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

    布西珠單抗在珠海的率先落地,是內地眼底病患者盼望已久的“好消息”。

    首個嘗鮮的注射患者是77歲的田先生。2019年,田先生確診雙眼黃斑病變。“這幾年我就沒有斷過治療,中醫西醫都嘗試過,視物變形的情況稍微好一點,但視力還在急劇地下降。”田先生說,視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他的正常生活。

    “我從前年開始了解布西珠單抗這個藥物,知道它已經在全球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市,幫助了很多眼底病患者重獲光明。”田先生稱,從2019年他便開始了四處尋藥,但在長春、北京、上海、海南等多地奔波都未能如愿。“現在我感覺很幸運,看到了光明的希望。”

    布西珠單抗有何優勢?田先生的主刀醫生林順潮解釋說:“布西珠單抗是我們引入的第一款眼底病治療領域的國際創新藥品,與現有治療手段阿柏西普相比,具有更優異的積液控制效果。”他建議,未來內地眼底病患者在現有治療方案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可前來珠海嘗試這款藥物。

    田先生還告訴記者,按以往的治療方案,他需要每年注射治療5—6次,而布西珠單抗則可將注射次數減少為3—4次。“感謝‘港澳藥械通’政策,把港澳先進的藥品引進內地,讓我們這些患者受益,得到更優質治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我們的經濟負擔。”

    除了創新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方式,記者注意到,“港澳藥械通”新政還特別提到,要支持在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中醫藥產業。包括簡化外用中成藥注冊審批流程、推進中醫藥產品創新研發、加強中醫藥政策和技術研究等。

    新政試點范圍待進一步擴大

    粵港澳醫療協同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但由于三地不同的社會制度、相互獨立的關稅區等復雜制度環境,導致內地與港澳地區在藥品與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流通、使用等方面的協同發展仍面臨較多困難。

    珠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藥品科科長黃志偉介紹,港澳藥品監管制度與內地有一定的差異,“除了目前試點的少數種類外,目前港澳本土研發、生產或已獲準進口上市的藥品、醫療器械,如需要在國內上市銷售使用,仍應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要求進行注冊或備案。”

    換言之,部分已在港澳上市流通的進口創新藥物,特別是抗癌藥、罕見病治療藥等臨床急需特效藥,因未在內地注冊或備案,仍無法在廣東地區正常流通使用。

    因此,促進粵港澳跨境醫療合作,首要是要“通”。

    2021年,響應《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號召,“港澳藥械通”試點醫院從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擴增至位于廣州、深圳、珠海、中山的5家內地指定醫療機構。珠海希瑪眼科醫院成為珠海市唯一的“港澳藥械通”醫療機構。用于治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布西珠單抗此次就是獲批在珠海?,斞劭漆t院使用。

    香港?,攪H眼科醫療集團主席林順潮教授表示,希望讓更多內地患者可以使用到境外上市藥品,以更好助力粵港澳醫療融合發展,推動三地醫藥產業走向國際化,并推動港澳居民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引進后如何確保引進藥品器械安全?黃志偉介紹,珠海市市場監管局將發揮監管部門優勢,從篩選進口產品、完善管理制度、強化質量監測等方面,通過藥品、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監測等業務科室,聯合對醫院藥械購進、貯存、使用、監測等工作進行指導。

    多領域深化推進粵港澳民生合作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進一步提升粵港澳三地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一直以來,珠海與港澳地區來往頻繁,在教育民生、就業創業、住房養老、文體醫療等多個領域,都積累了較好的公共服務融合基礎。

    2019年7月,珠海市醫療保障局在全國率先推出常住橫琴的非就業澳門居民參加珠?;踞t療保險。2020年1月,將澳門參加珠海醫保的人群進一步擴大到全市持居住證的非就業港澳臺居民。

    截至去年11月底,珠海累計為澳門居民發放珠海社??ǔ^5萬張,珠澳民生融合正在畫下更大范圍的“同心圓”。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粵港澳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也愈發便利。“人才要素流動可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反過來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得好,也能促進人才要素加速流動。”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認為,粵港澳三地居民的民生保障將趨于一體化。

    3月21日,《珠海市基本公共服務“十四五”規劃》發布,提出要明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民生規則對接發展,讓港澳居民在珠海市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務待遇。

    教育方面,珠海學校將加強與港澳學校的交往、交流,通過締結姊妹學校,取長補短,提升三地教育水平。就業方面,推進港澳青年創業就業扶持政策落地,進一步破除珠海與港澳在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執業資格等方面存在的人才流動障礙。

    醫療方面,將加強聯防聯控機制,深化中醫藥合作,破除粵港澳三地醫療機制性障礙,促進信息互通、資質互認、資源共享。

    社會救助方面,貫徹實施《珠澳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工作方案》,切實做好搭建工作協作平臺、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優化跨境匯兌流程、暢通社會救助渠道、拓展社會救助服務。

    養老方面,珠海將發揮毗鄰港澳優勢,發展以老年醫療、康復護理、健康體檢等為主的老年健康服務產業,盡快形成“養老+醫療康復”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嘗試引進一批國內外優質養老資源,提升養老機構和社會組織服務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發展水平,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穩步發展,讓粵港澳三地居民老有頤養。

    對話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

    公共服務融合發展促進人才要素加速流動

    “港澳藥械通”政策對推進粵港澳三地融合有何意義?推進落實還要考慮哪些方面因素?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

    南方日報:如何看待“港澳藥械通”政策?

    傅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經濟、生活溝通交流頻繁,在大灣區城市實施“港澳藥械通”政策能帶來許多便利。

    首先便利了在內地生活的港澳人士,能讓他們使用到在港澳已上市的一些習慣用藥。其次也惠及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居民,更多內地患者不用到港澳醫療機構就醫,即可使用到境外上市新藥或者創新醫療器械,享受到更高層次、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南方日報:推廣落實“港澳藥械通”政策,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有何幫助?

    傅華: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發展的今天,大灣區內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廣東承接港澳老人養老成為進一步的發展趨勢。從需求端來看,老年人需要更加便利、先進的公共衛生服務,政策推廣落實后,港澳居民跨境養老人群將繼續增加。

    對于內地人而言,能夠享受趨同于港澳地區的醫療水平的診療,從患者心理上而言,有利于增強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同感與獲得感。人才要素流動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得好,也能促進人才要素加速流動,推進粵港澳三地融合。

    南方日報:推廣落實“港澳藥械通”政策,實際推進還要考慮哪些因素?

    傅華:首先就是經濟性,涉及到藥品、醫療器械的引入必須考慮適用人群。將來這種藥品、醫療器械是誰在用,要有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做足調研。一方面保證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大灣區居民的經濟水平情況。

    其次涉及到保險報銷,國內許多藥物費用都可以由醫療保險或者商業保險承擔部分。從港澳地區引入藥品、醫療器械,未來居民使用是否納入保險也需要相關部門提前做好規劃,落實過程中要考慮居民健康公平性的問題。

    最后是安全性,監管部門要認真履行監管職責。針對于藥品、醫療器械使用不良反應監測,藥品、醫療器械購進、貯存、使用等方面,要進行嚴格的把關。(記者 吳楓 黃鶴林 沈夢怡)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創新眼藥 進口藥物 公共服務 粵港澳大灣區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