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江西首家“濕地銀行”掛牌成立

    1月24日,全省首批啟動“濕地銀行”建設的試點縣——萬年縣掛牌成立了我省首家“濕地銀行”,完成了全省首筆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交易面積270畝、交易金額1890萬元。省發改委黨組成員、省生態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劉兵表示,這是我省繼資溪縣“兩山銀行”、武寧縣“生態儲蓄銀行”成立后,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又一創舉;是縱深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拓寬“兩山”轉化通道的重要舉措。

    我省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是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加快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關鍵改革領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修復,將其融入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生態鄱陽湖流域建設行動等重點工作,全方位、多層次予以推進;同時,將濕地保護修復納入林長制、河(湖)長制等工作體系,將濕地保有量、濕地保護率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有效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的濕地保護主體責任。

    目前,全省受保護濕地面積為56.41萬公頃,濕地保護率61.99%。根據國家林草局華東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評估結果(2016年),我省濕地生態系統年綜合效益為1441.12億元,濕地單位面積平均價值為15.84萬元/公頃·年,濕地綜合效益和平均價值在全國處于較高水平。

    萬年縣“濕地銀行”建設,實現了從概念醞釀到實踐落地,打造了集濕地資源收儲、價值評估、資源交易、交易監管和科普宣教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載體;利用全省“濕地銀行”信息化管理平臺,開展濕地占補平衡指標申報登記與核算、展示與交易,建立濕地產權主體和投資主體“握手”機制。濕地產權主體可獲得指標轉讓收入,還可在不改變濕地基本特征和生態功能前提下,有序發展農牧漁復合經營等濕地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實現源源不斷地“生金”,走出一條市場化、可持續的濕地保護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子。

    “全省首筆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完成,體現了濕地生態修復的價值得到了市場認可,為后續濕地指標交易提供了示范案例。”江西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鄭博福表示,我省后期濕地指標交易的相關機制,如濕地價值量的評估、交易雙方的權責界定等,還將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完善。(記者楊碧玉、余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長江經濟帶 高質量發展 江西 濕地銀行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