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務院批復《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為推動我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著力塑造‘繽紛百里’‘生態百里’‘藍灣百里’濱海特色風貌,努力把沿海地區打造成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經濟帶。”省政協委員,鹽城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陳紅紅表示,鹽城作為江蘇沿海承南啟北的連接紐帶,是江蘇沿海發展主戰場,應努力成為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參加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前,陳紅紅與駐鹽城市省政協委員深入一線調研,認真研究舉措。會上,大家圍繞加快沿海地區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建設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創新引領構建產業新高地、構筑沿海濕地綠色生態屏障等四個方面提出建議。比如,發揮我省沿海地區風光資源豐富的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產業,高質量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帶動高端裝備制造業集群發展。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潛力巨大。”陳紅紅建議,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空間大,應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打造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產業基地。同時,加快打通淮河出海通道,實現“直連出海、河海聯動”。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科學布局綜合能源項目,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構建沿海綜合立體交通網,特別是補齊高鐵、多式聯運等薄弱短板。
濕地是江蘇沿海的亮麗名片。委員們建議,支持鹽城開展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建立海岸帶濕地生態修復工程示范標桿,助力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遺產地申報。同時,整合資源建設黃海濕地國家公園,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世界遺產保護作出江蘇貢獻。(記者 黃偉)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