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新晉“雙萬”城市的改革密碼: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

    東江奔流,夜以繼日,述說著亙古不變的發展道理:唯改革者勝,唯創新者強。

    隨著東莞成為全國第15個GDP過萬億、人口超千萬的“雙萬”城市,大灣區又一顆帶著“雙萬”光環的明珠冉冉升起。

    “雙萬”來之不易。特別是在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情況下,東莞敢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廣東省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為統攬,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為“打造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名片”“當好廣東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提供有力的體制機制支撐。

    昔日的改革開放弄潮兒,如今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東莞將在“雙萬”新賽道上,堅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再發力,全速競跑。

    進擊大灣區融入雙循環

    從廣深之間最繁忙的交通動脈之一G94珠三角環線高速,沿指示標轉入松山湖科學城中子源路,巍峨山映入眼簾。山腳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等沿中子源路依次坐落。

    2021年,松山湖科學城發展總體規劃正式獲批,以“四梁八柱”為支點,筑起未來之城新地基。過去一年,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第一屆松山湖科學會議、高層次人才活動周等活動精彩綻放,新能源研究院等一批中科院合作共建項目順利落地,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常駐人員增幅達50%。隨著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全面推進,松山湖“空氣里都飄著科學的味道”。

    距離松山湖近30公里外的濱海灣,林立的吊塔、奔涌的大潮講述著東莞高水平開放的新故事。濱海灣新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下應運而生,已動工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超過100億元,簽訂一批產業項目協議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在建產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00億元,交椅灣“五縱一橫”路網拉開“城市骨架”,青創廣場、東寶公園、濱海驛站等景點串珠成鏈,OPPO、vivo、正中等產業項目建設奮戰正酣,昔日灘涂荒地,已然崛起為濱海魅力新城。

    用好平臺優勢,在制度創新上勇當尖兵。濱海灣正謀取與深圳前海深度協同、推進深莞深度融合,著力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復制推廣功能區統籌試點經驗3個集成型改革,爭創國家高新區、廣東自貿區聯動發展區、與前海合作區等共建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更高能級平臺。

    水鄉功能區與廣州開發區共建“全面深度合作先導區”,優化市直管鎮體制改革縱深推進,在連片土地統籌整備、產業立新柱、環境品質提升等領域取得了系列成果;銀瓶合作創新區建設穩步推進,固投增速領跑全市。

    南部九鎮率先對接和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設,學習借鑒特區經驗,以更強力度推進空間統籌、產業發展、動能轉換、品質提升,著力打造成為深莞深度融合發展新樣板,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探索鮮活經驗。

    港澳客運碼頭至澳門水上客運航線通航,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項目試運行,灣區快線網絡覆蓋“9+2”城市群……

    東莞正以“敢飲頭啖湯”的改革活力,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勇闖新路。

    東莞制造業規模大、開放程度高,是很多國內產業循環的發起點和連接點,也是走向國際循環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點。東莞不斷推動更深層次改革與更高水平開放,融入雙循環、服務新格局。

    在深化改革方面,東莞緊緊扭住建設省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的主線,2021年實驗區建設共鋪開24方面84項具體任務,并向省提出第二批11項支持事項。在實驗區建設牽引帶動下,市直管鎮體制改革、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產業空間拓展、科技體制改革、金融服務體系構建、“放管服”等一大批重點改革呈現出縱深推進、次第開花的生動景象。

    在高水平開放方面,東莞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爭創省外資外貿發展賦能升級試驗區,通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跨境快速通關模式改革等一批新做法,實現高質量“引進來”、高水平“走出去”。2021年,全市進出口總額突破1.5億元大關,增長15%;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同比增長119.5%;外資企業內銷總額達5211億元,同比增長17.5%。

    未來,東莞將繼續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為牽引,加快打造大灣區體制機制新高地:積極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空間拓展等領域謀劃推動更多引領型改革;著力擴大雙向開放優勢,打造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現代化樞紐城市……努力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再添改革發展新動力、重塑對外開放新優勢。

    匯聚科技勢能激活發展動能

    近日,在東莞濱海灣,OPPO數據中心首期項目的主體結構封頂,經過13個月的建設迎來了關鍵性節點,預計今年4月投產,將成為OPPO全球算力中心。

    得益于改革釋放的發展活力,以新一代電子信息為代表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東莞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東莞打出科創引領、產業轉型、數字經濟、營商優化、金融改革等組合拳。“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成為東莞標志性的城市特色。超19萬家工業企業、1.1萬家規上工業企業、234家專精特新企業、66家上市企業和3家營收超千億的頭部企業、22家超百億企業,這個龐大的企業梯隊,構筑了東莞先進制造的基本盤。

    從要素驅動到創新引領——

    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科技創新綜合競爭力挺進全國城市20強、地級市第三,R&D強度提升至2020年的3.54%,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387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47.2%……東莞已經成為一座由科技、知識、人力、文化、體制等創新要素驅動發展的城市。

    通過科技管理機制的不斷創新優化,東莞形成了一個覆蓋“原始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全鏈條科創體系。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點科研平臺,致力于解決原始創新難題;與全國高校院所合作共建33家新型研發機構,打通成果轉化通道;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全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穩居全省地級市第一;賦予科創團隊更多經費使用、項目立項、技術路線等方面的自主權,讓專業的人管專業的事,有力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一系列影響全國乃至全球的科研成果,在東莞涌現: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研發出我國首臺醫用加速器BNCT實驗裝置,給癌癥治療帶來重大技術革新;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先后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20年中國重大技術進展”。

    從一柱獨大到多元支撐——

    用新機制推動產業新發展,東莞建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與以往單個項目招商、布局分散不同,東莞規劃集中連片土地60平方公里,構建“1+N”政策體系,設立5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探索“以資招商”模式,構筑支撐未來發展的新動能。當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首開區正如火如荼加快推進,2021年完成統籌土地3100畝,2022年計劃再統籌4500畝空間,47個項目簽約落地,預計建成后產值超過1000億元。

    在信息技術領域,OPPO自研首款芯片問世,在2020年國際專利條約(PCT)申請數量排名全球第八;在新材料領域,中鎵半導體、中圖半導體等公司成為全球行業龍頭;在高端裝備領域,拓斯達、領益精密等龍頭企業的技術水平全球領先。

    從傳統發展到數字革新——

    東莞抓住數字經濟發展風口,深度參與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2022年市政府“一號文”提出,將三年統籌安排財政資金不少于100億元,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產業新支柱。到2025年底,東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3萬億元。

    從辦事簡化到活力涌流——

    如今,在東莞開辦企業通過“一網一窗”最快5小時辦結;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僅需30日,比國家改革目標縮短了75%;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95%,其中行政許可事項網上可辦率99.29%,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比例99.94%;“企莞家”“i莞家”形成跨部門政務服務新生態;“互聯網+不動產登記”領跑全國……營商環境涵養“源頭活水”,更多企業“茁壯成長”。全市各類市場主體總數達146萬戶,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從融資困難到活水灌溉——

    創新深化莞版80條對外金融改革落地,在省內率先開展個人貿易外匯結算試點改革;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增值反哺”等投融資模式,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擴容資本市場“東莞板塊”,上市企業總量達到66家,其中2020年以來新增上市18家、過會5家,境內A股上市企業增量及總數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改革創新久久為功,東莞先進制造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氣象。2021年,集成電路及關鍵元器件、智能裝備制造、戰略前沿材料、生物制藥等新興行業分別增長19.7%、21.1%、44%、34.4%。

    放眼未來,東莞將以參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統領,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新高地;以產業發展“五大工程”為統攬,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新高地;以人才強市建設為抓手,打造大灣區人才集聚新高地;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為牽引,打造大灣區體制機制新高地。

    科技深入賦能,改革持之以恒,激發出東莞產業發展澎湃動能,2021年,東莞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固投增速均高于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占全省的比重比2016年分別提高3.9、4.3個百分點。東莞制造業的明天,充滿無窮的想像空間。

    強化空間拓展爭創發展優勢

    土地開發強度近半,70%的村級工業園在300畝以下,60%的鎮拿不出500畝以上土地承載新增的產業項目……

    空間資源緊缺特別是連片空間不足,是東莞發展面臨的最大制約。東莞以改革破題,全力為新動能的引入爭創空間資源競爭優勢。

    在實驗區建設中,東莞將土地空間拓展作為重點領域改革推進,創新鎮村工業集聚區改造提升機制。2019年“拓空間”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共完成“三舊”改造面積2.5萬畝、新增實施改造面積3.2萬畝。2020年“工改工”三年行動計劃以來,已拆除、整備老舊鎮村工業園近1.8萬畝。

    粵港澳大灣區兩大交通大動脈——廣深高速與莞惠城軌的十字交匯處,車輛川流不息,城軌列車呼嘯而過。毗鄰于此的道滘鎮小河連片“工改工”項目現場一派熱氣騰騰。

    小河項目的前身瀝江圍工業區是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單層廠房,共7.2萬平方米,用地粗放,從事的也是鞋材、五金加工等落后、污染產業,年產值只有1800萬元。改造后,這里將成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的高端產業園。全面建成后預計年產值達66億元。

    作為東莞首個采用市屬國企土地整備模式實施的“工改工”項目,小河項目啟動以來一路快跑,2021年3月首期啟動區率先拆除平整,11月開工建設,首期工程預計明年12月底建成。

    在鎮村工業園改造中,東莞探索出了政府主導、市屬國企土地整備、單一主體掛牌招商、村集體自改等多元化改造模式路徑,引入大型企業與產業基金參與。以機制創新一子落激活改造滿盤棋,多方主體參與的“大會戰”格局正在形成。

    在連片土地統籌方面,東莞創新建立了“基礎補償+增值共享”市鎮村三級利益共享機制,鼓勵以物業、股權等多種形式落實收益,激發村集體參與積極性。

    “我們在土地整備中突出‘讓利’,將收益大部分留在鎮村,著眼民生福祉。”水鄉管委會城市更新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管委會與屬地鎮按照比例進行土地純收益分成,并約定出讓收益一定比例用于單元內村莊活化整治。目前,水鄉已全面鋪開總面積約2.5萬畝的八大核心單元土地整備。

    2019年以來,全市收儲土地3.6萬畝,促成了京東都市智能產業、天安數碼、硅谷動力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此外,全市還盤活存量土地3.2萬畝,提容增效產業空間近1.8萬畝,增加建筑面積1364萬平方米,為先進制造業提供了高品質低成本的產業空間。

    工業投資項目用地調規慢、征地報批耗時長也是東莞用地的“痛點”。為了進一步提高供地效率,東莞還探索通過“標準地”改革傳統顛覆供地模式,在全市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內全面實行這一改革,目前已完成10宗“標準地”出讓。企業對標拿地后,以“承諾制”代辦“審批制”,對有關涉審事項作出承諾后便可直接開工,項目建成投產后按照法定條件和既定標準進行驗收。

    這一改革不但有利于減少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環節,縮短開工建設時間,還有利于政府篩選優勢項目實現精準招商,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

    東莞市第十五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要敢于打破常規整合連片土地,通過實施連片土地統籌、產業空間更新、低效用地處置三大行動,力爭三年內整備4片2000畝以上、6片700畝以上連片土地。

    目前,市級層面已初步選取出10片市級統籌產業單元,將形成市鎮聯合實施的整備模式。東莞還篩選出首批16個連片更新單元,以“連片改造、主攻產業”為總方向,打造多個千畝以上產城融合示范片區,引領鎮村工業園改造由單宗舊廠改造轉向大片區綜合改造。

    小切口微改革大民生大幸福

    半價買房是多少東莞人的夢想,如今這一夢想正照進現實。

    2021年10月,東莞首批4宗三限房(共有產權住房)地塊成功出讓,將在2025年5月竣工。中端人才、技能人才可按房價的50%出資購買50%產權,實現“半價買房”。

    三限房新政的出臺,是東莞深化重大民生領域改革,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的縮影。過去五年,市財政民生建設支出占比達74.5%。

    東莞市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要以千萬人口福祉改善為根本,加快打造大灣區民生幸福新高地。

    什么是民生?東莞將之形象地概括為“民生五位”:學位、病床位、養老床位、停車位、就業崗位。一系列民生領域改革,在東莞全面鋪開。

    推進教育綜合改革,保障學有優教——

    東莞爭創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2021年,全市完成52所公辦中小學新改擴建項目,新增學位約5.38萬個。

    推動醫療服務提質,保障病有良醫——

    東莞完善重大公共衛生應急救治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落實公立醫療機構薪酬制度改革。全市共增病床位近千個,推進四批國家集采藥品落地,減輕群眾費用負擔超過11億元。

    加快養老機構建設,保障老有頤養——

    東莞累計建成養老機構50家,共有各類養老床位超過1.2萬張。打造140多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依托社區資源建設了近50個長者飯堂和550多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加快建設停車設施,保障車有所停——

    東莞累計新增近9萬個停車位。創新道路橋梁橋下空間管理使用模式,試點建成一批停車場、休閑公園等便民設施。

    開展技能人才培訓,保障勞有厚得——

    東莞開展技能培訓超過40萬人次,累計完成164萬勞動力學歷技能素質提升,新增技術工人62.9萬人。

    民有所呼,一刻不緩。東莞還大力推進一批民生實事辦理機制改革,讓群眾訴求快速得到響應。

    家門口坑洼的小路填平了、村里老人們的興趣班開起來了、街頭巷尾的荒地變成了美觀的小公園、身邊的困難群眾得到了有效幫扶……“民生大莞家”品牌項目上線一年多來,已匯聚800多個愛心資源,辦成1700多宗“民生微實事”,辦結3.2萬余宗“民生微心愿”。

    “我媽媽是清潔工,凌晨4時30分開始清掃馬路,5時25分路燈熄滅時天還很暗,清掃很不方便,申請路燈亮燈延長15分鐘。”此前,一位市民的訴求信被送到了12345平臺。平臺介入后,大朗城管部門迅速行動,將熄燈時間延長了20分鐘。

    2021年,東莞12345熱線擴容提質,總規模提升1.5倍,接聽率提升至90%,人民網留言板工單辦理提速八成。全媒體“智慧+”政務平臺真正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未來,東莞還將加快打造大灣區民生幸福新高地,加快補齊“民生五個位”短板,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更好覆蓋常住人口。

    提升治理精度彰顯平安溫度

    1月5日凌晨,大朗鎮最后2個封控區解除管理措施。這源自東莞分級分類社會面精準防控的實施,通過“網格化+大數據”的高效能精細化治理,這座實際管理人口超過1300多萬的超大城市,在確保疫情防得住、控得牢的同時,經濟發展與市民生活不被按下暫停鍵。

    蟬聯全國平安建設與綜治工作最高榮譽“長安杯”,成功創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全國首批試點城市,獲評“中國法治政府獎”……“莞版”治理改革一系列工作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依托“數字政府”建設,如今的東莞之“治”中,無不蘊含著新科技之“智”的光芒。

    2021年,東莞全面啟用新一代“智網工程”信息系統,整合優化原有系統業務流程及功能,共享全市政務數據大腦上14類上億條數據,并將治理后的5000多萬條數據置入“智網工程”信息系統,與網格數據精準匹配。

    如今,1萬多名專職網格管理員每天穿梭在全市2927個綜合網格中,利用這些數據信息,常態化巡查17個部門的474項入格事項。發現上報問題、市鎮村精準分流、職能部門高效處置,市鎮村一體整體智治基礎不斷完善,真正實現了基礎網格“全域覆蓋、無縫銜接”。

    生活發現問題隱患線索,拿起手機拍照上傳“智網人人拍”小程序報料,“路見不平一鍵拍”也成為不少東莞市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新潮方式。

    東莞還創新打造特色信訪訴求綜合服務中心,一大批基層矛盾通過“信訪超市”實現了“一站式”管理、“一窗式”辦理、“一條龍”處理。

    “解決信訪訴求像逛超市一樣按需‘索驥’,與職能部門面對面溝通解決。”大朗鎮群眾信訪訴求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葉建芬說,過去的村民群眾上訪變成了如今調解員帶著問題下基層。

    從社會治理實現“網格化”到矛盾糾紛化解有了“和事佬”,從“88881111”知音莞家心理關愛24小時熱線到“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心理咨詢專席……改革的“繡花功夫”將治理現代化的脈絡深入到東莞的街頭巷尾,為全國人口倒掛類型城市提供了先行經驗,也讓市民們收獲了更多的平安、和諧。

    未來,東莞還以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為目標,加快打造大灣區和諧善治新高地,高標準建設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隨著“智網工程”社會治理中樞進一步建強、基層治理村級綜合調度體系的逐步完善,資源力量向基層“神經末梢”下沉,“大數據+指揮中心+綜合網格”管理將使得基層治理更精細、應對處置風險更精準。

    發展機遇前所未有,再創奇跡前景恢弘。立足“雙萬”新起點,東莞將以更加昂揚的斗志開啟現代化建設新篇章。(郭文君 吳擒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雙萬城市 改革密碼 土地資源 集約利用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