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江海大地,漫步城市小游園,清風撲面,鳥語花香;徜徉鄉村小道,天藍水清,魚歡鷺飛。“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也有了新的目標、新的任務、新的要求,“十四五”開局之年,南通以減污降碳為總抓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從思想理念到戰略部署,從政策制度到具體措施,都在發生深刻變化。
嚴抓行業整治 促進產業升級
南通,萬里長江的入海口,長江、黃海、東海在此交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在這里交匯疊加。在“雙碳”戰略驅動下,如何保證重大項目加速集聚落戶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不會下降,南通迎來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課題”。
南通將行業整治和空間騰退密切結合起來。以化工行業為例,2021年全力推進化工整治,全市關停化工生產企業36家,其中沿江1公里范圍內園區外化工生產企業27家全部關停,超額完成省定任務,沿江區外企業實現“清零”,“化工圍江”得到有效解決。與此同時,全方位做好“去功能化”企業和關停企業的后續處置,提前一年基本完成本輪整治提升任務,為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據統計,2021全年完成騰退沿江企業64家、騰退土地3273畝,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三生(生產、生活、生態)比例不斷優化,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多空間。
積極淘汰落后產能。組織開展鋼鐵、印染、電鍍三大行業落后生產工藝裝備排查和淘汰工作,關停淘汰企業96家,圓滿通過省工信廳和生態環境廳驗收銷號。將規上工業企業、500萬元、3畝以上企業用能情況納入其中,全面采集整合資規、稅務、供電、生態環境等數據,建立以畝均效益為核心的企業綜合評價機制,推動企業集約高效發展。
根據《南通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要求,南通將高端家紡、船舶海工、海上風電等重點產業列入省“十四五”制造業發展規劃,并深化集成電路、新材料等優勢產業鏈培育,2021年五大重點產業集群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海安高新區成功獲評第六批國家級綠色園區,此外,還成功創建2家國家級綠色工廠、4個國家級綠色產品、13家省級綠色工廠,南通北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全省唯一進入工信部《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成功加入上海牽頭的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
提升管理水平 加大減排力度
一百多年前,以張謇為代表的南通先賢,放眼世界、奮發進取,將南通建成“近代第一城”,確立了“一城三鎮”的生態布局和“一環一軸八射”空間布局。一代代江海兒女凝心聚力,砥礪前行,用多層次、立體化的生產、生活業態不斷豐富企業、園區、產城融合的規模和能級。
2021年,《南通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全市共劃定420個環境管控單元,進一步明確生態空間管控要求,將資源環境底線和標準精準落入管控單元,積極引導重點行業產業優化布局,嚴控新項目準入,從嚴把好園區開發、企業項目建設的環境準入關口,對不符合生態環境準入要求的“兩高”項目,依法不予審批。
針對紡織印染、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船舶海工、造紙、非金屬制品、化工、電力與熱力供應等八大重點行業,南通率先在全省出臺重點行業綠色發展意見,針對不同行業提出個性化綠色發展目標,逐一明確新(改、擴)建項目的產業政策和環保準入要求,以及投資強度、畝均稅收、污染物排放強度限值等量化指標:
紡織印染行業廢水排放強度不高于18.9噸/萬元;裝備制造行業現有園區外含涉重電鍍工序企業,完成限期整改或搬遷入園;船舶海工行業揮發性有機物、顆粒物排放強度不高于1.5kg/萬元、0.5kg/萬元;造紙行業用水強度、廢水排放強度不高于10.4噸/萬元、3.5噸/萬元;非金屬制品行業嚴禁違規新增水泥、磚瓦建材等產能;化工行業化學需氧量、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強度均不高于0.1kg/萬元;電力與熱力供應嚴控煤炭消費總量,確保能耗不增加。
“排污權”是重大項目落戶的“壓艙石”。南通科學運用經濟杠桿和市場調節手段,建立正向激勵機制,明確各地轉型升級騰出的排污權部分由縣(市、區)統籌有償使用,其余由市級有償儲備,優先用于市級重大項目建設。全面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節水及環保裝備等領域財稅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或抵押貸款。
江蘇合源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是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內一家紡織印染企業,擬建的廢水沼氣發電項目需要1000萬元投資,苦于資金壓力,企業一直沒有啟動。生態環境部門了解后,指導企業通過排污權抵押貸款,2021年11月順利獲得海安農村商業銀行1000萬元的貸款。項目建成后,可提高污水生化效能,降低耗電,同時有利于高溫部分實現余熱回收,能每年為公司節約成本及運行費用近300萬元,毫無疑問,這筆綠色金融“血液”的注入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狠抓環境質量 推動綠色發展
2021年,南通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牢樹“一盤棋”思想,嚴守“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差”底線,堅持每秒必爭、每個環節必爭,穩打穩扎,實現了空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年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8%;優良天數比率為88.2%,連續4年全省第一。全年國考斷面優Ⅲ比例為87.5%,同比增加12.5個百分點,省考斷面優Ⅲ比例為94.5%,全市水環境改善情況位居全省前列。
2021年,南通市實施綜合治理促進減排,共完成1176項治理工程項目和7513項大氣治理工作任務,通過專項整治,聚焦企業集群、工業園區、廢氣活性炭吸附設施、重點園區刺激性氣味、儲罐廢氣等方面,按照“一企一策”要求完成整治,實現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對227家企業涉VOCs原輔材料使用、源頭替代等情況完成排查建檔,推動34家企業配備高效廢氣處理設施39臺,完成清潔原料替代企業173家,源頭替代示范型企業13家。積極培育豁免企業,經企業申報、地區審核、專家核查、對外公示等程序,最終確定13家A級企業、7家引領性企業、73家其他類型企業符合豁免企業申報條件,在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期間予以豁免。
全面推進移動源污染治理。推動高排放車輛淘汰,發揮補貼政策引導,加快公共領域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推廣應用,推動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限行政策出爐;以柴油車治理為重點,積極推動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路查路檢及入戶抽測工作。
堅持源頭治理,扎實推進揚塵精細化管控,嚴查車輛拋灑滴漏現象,持續推進“紅黃綠”牌分級管控,常態化開展道路清掃保潔,不給塵粒“搞破壞”的機會。依托市域治理指揮平臺建設“揚塵一張網”監管平臺,實現實時監控、問題預警、工單交辦、跟蹤督辦、綜合評價等功能,極大提升揚塵管控智慧化水平。根據省生態環境廳的通報,2021年,全市裸土防塵覆蓋措施到位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降塵量均值為2.6噸/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21.2%。
2021年全市實施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287項,其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53項,工業污染防治項目15項,城鎮生活污染治理項目70項,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項目10項,船舶港口污染防治項目5項,水生態保護項目95項,能力建設項目39項。
水平衡核算作為“十四五”期間的一項常規工作,每年開展一次。2021年,南通以污水收集處理和14個重點斷面水質提升為抓手,聚焦污水管網空白區、污水直排、雨污水管網錯混接、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低、調試進度慢等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加大生產、生活污水臨時收集外運力度,提高頻次,有效解決直排、溢流、黑臭等突出問題。督促12家未聯網的污水處理企業加快工程進度,全面完成500噸及以上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自動監測設備安裝和聯網,適時監控進水濃度,找準污水管網收集能力不足的短板,靶向攻堅,并加強重點涉水企業污染防治和應急排污設施環境監管,提升突發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控領域,南通認真落實《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南通市池塘養殖尾水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按照“生態優先、依法依規、源頭防控、分類施策、屬地負責”的原則,加強禁養區、限養區、養殖區管理,嚴把準入關,有序推進現有池塘養殖循環化、生態化改造。加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力度,結合農田消納能力科學實施糞污還田,加強資源化利用。做好強降雨前糞污管理,嚴控降雨期間畜禽糞污還田,防范二次污染。在防止農田退水污染上,結合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加快推進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對于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采取臨時存儲導流等措施,有效減少農田退水對斷面水質的影響。
以奮斗書寫當下,以努力開創未來。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南通生態環境工作踏上新征程、書寫新篇章的起步之年,2022年南通生態環境系統將繼續深耕江海大地、書寫生態畫卷,讓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之美從藍圖變成現實,讓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浸潤美麗家園。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