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廣東海上風電并網接入總容量累計達650萬千瓦

    在粵電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的陸上控制中心,47臺風機的運行實時狀況在屏幕上閃爍。這里作為海上風電場的“大腦中樞”,保障著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送入廣東電網。

    從2021年12月5日正式并網發電到現在,粵電陽江海上風電公司總經理李勁每天都不閑著。“如今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運行滿月,發電量超5600萬度。滿負荷發電情況下,這片風場每年發電約8.23億度,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3萬噸、再造1400多公頃森林。”李勁告訴記者。

    三峽集團陽江沙扒170萬千瓦、中廣核汕尾后湖50萬千瓦、廣東能源湛江外羅20萬千瓦……近幾個月來,廣東沿海風電產業帶不斷傳來好消息,多個海上風電項目順利實現并網。截至2021年底,廣東海上風電并網接入總容量累計達650萬千瓦。

    過去一年,廣東啟動粵西、粵東千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前期工作,海上風電場加快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以碳達峰、碳中和牽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全面提升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重點流域支流治理、黑臭水體治理、臭氧污染治理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廣東。

    能源綠起來??

    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

    “去年我們企業的用電量增長27%,但訂單卻同比增長了約40%。”位于惠州博羅的茂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光伏逆變器、LED照明智能驅動等產品生產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總經理羅筠告訴記者,“去年9月份的時候因為有序用電,生產計劃受到一些影響,還好供電局配合企業制定了有序用電期間的生產方案,同時發動員工節約用電,到了11月份后生產就比較順利了。”

    2021年9月,當高溫天氣、煤炭短缺遇上經濟復蘇,用電需求快速增長。面對電力能源供應緊張局面,廣東全力以赴、多措并舉,千方百計保障能源電力供應。

    在落實發電企業基準電價上浮、啟動電力現貨市場結算試運行、推行尖峰電價等市場化手段下,電力緊張形勢得到有效緩解,自去年10月以來,廣東能源電力供應基本得到保障。到12月底,存煤低于15天的電廠已清零。

    與此同時,廣東穩步推進新能源及時“補缺”,優化能源結構。

    廣東海上風能資源得天獨厚,海上風電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去年三季度以來,廣東海上風電工程進入了并網沖刺期。”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規劃部主網規劃科高級經理劉新苗說,廣東電網公司將海上風電送出工程7項500千伏及220千伏交流工程列為“十四五”重點工程,預計可滿足廣東海上風電約700萬千瓦送出需求。

    2021年12月10日,南方電網梅州、陽江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相繼投產發電,廣東省內抽水蓄能裝機容量達到798萬千瓦,成為全國抽水蓄能裝機容量最大的省份。12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灘涂漁光互補發電基地——臺山海宴漁業光伏電站首期工程全容量并網投產,首期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綠色電力約2.2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4萬噸,相當于在海宴鎮8%的轄區內植滿了樹木。

    去年底,廣東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大幅提升。

    “當新能源發展還不夠充分,能源結構過于依賴煤炭等傳統能源,煤炭‘頂不住’的時候就缺電了。在這樣的前提下,更應該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指出,“如果廣東大量開發可再生能源,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都充分開發,加上西電東送,電力供應就有了更強的保障,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缺電的辦法。”

    產業綠起來??

    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2021年12月8日,2021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在佛山市南海區舉行。會上,廣東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各示范城市代表一起啟動了廣東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工作,拉開了城市群為期4年示范工作的帷幕,這標志著廣東城市群進入推動落實示范任務的新階段。

    在廣州市黃埔區,一批藍白相間的嶄新泥頭車已經上路行駛。這批氫燃料電池泥頭車共計500輛,其關鍵零部件基本在黃埔區研發生產。一次充氫時間僅需8—15分鐘,可行駛400公里以上,有利于改善黃埔區泥頭車污染嚴重的現狀。

    “黃埔區引入了一批‘高精尖’氫能龍頭,聯合了穗港莞深各方力量,從核心技術研發、關鍵部件制造、產業配套服務等環節推動氫能產業的聚焦發展,打造了氫能創新發展的格局。”中科院廣州能源所教授朱冬生說。

    同樣的跨越式成長也在佛山、云浮等廣東其他城市同時上演。位于云浮的佛山(云浮)產業轉移工業園,擁有國鴻氫能、廣東重塑、飛馳汽車、聯悅氫能等一批關鍵企業。搭載國鴻氫能的電堆系統,從生產車間駛出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物流車、自卸車、牽引車,在云浮、佛山等多地示范運營,這背后正是兩地產業鏈的協同支撐。

    氫能汽車產業正是當下廣東產業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廣東《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制造業綠色升級,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產業。從綠色低碳產業的快速發展,到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綠色正在成為廣東經濟的基底色。

    “碳標準”也已成為石化產業的發展標尺。在茂名,中國石化茂名石化大力推行清潔生產,41套裝置通過中國石化綠色裝置評審,開創了“無泄漏裝置、無異味廠區、綠色潔凈企業”建設。

    “推動產業綠色轉型非常復雜,涉及技術、設備、產品、創新、模式轉換等,挑戰非常巨大。”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曾云敏認為,未來還必須把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與創新驅動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業創新方面的優勢,謀劃更多科技支撐產業綠色轉型。

    環境綠起來??

    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

    練江流域的潮南區隴田鎮東華村,村內巷道整潔,綠植蔥郁。晚飯后,村民翁育文照例在村里散步,這是村子環境改善后他養成的習慣。“以前村里垃圾多、水臟,經過治理后水不臭了,空氣也好,住著舒服多了。”

    2021年,農村污水治理被列為廣東民生實事之一,并超額完成目標,日益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東華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發展鄉村旅游和推介生態農產品,村民過上了“靠水吃水”的高品質生活。

    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全省重點流域治理成效不斷鞏固。曾經污染最嚴重的茅洲河和練江已成治理典范,茅洲河共和村斷面水質由劣Ⅴ類提升至Ⅳ類,練江海門灣橋閘斷面2021年全年平均水質達到Ⅳ類,河流水質繼續鞏固提升。

    治好一江水,不僅算清了生態賬,也算好了經濟賬。在茅洲河,初步測算深圳段釋放土地價值超1000億元,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入駐,更多科創與孵化平臺落地扎根。

    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已成為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十四五”開局之年,廣東更強調調整空間格局進行源頭治理。其中“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以及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為區域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以及項目選址的重要標尺。這一制度成為項目實施的重要依據,可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綠色發展也孕育出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加快建設,建成后將東送清冽的西江水至大灣區。粵東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工程、環北部灣(粵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全力推進,一個個超級工程將重塑廣東水資源格局。

    森林進城,身邊增綠。珠三角9市全部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全省森林覆蓋率超58%,上百個濕地公園、森林小鎮星羅棋布。

    生態興則文明興。截至2021年,廣東已創建7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18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5個“兩山”基地,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和公眾參與水平不斷提升。(記者石磊戴嘉信羅斌豪董天健)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