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探索閱讀空間建設新模式 廣東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煥發生機活力

    在剛過去不久的元旦假期,全省各地的公共文化場館熱鬧非凡。走進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全國首個花階磚專題展“足下生花——水泥花階磚的故事”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在揭陽市文化館舉辦的百姓大舞臺文化惠民活動中,歌曲、戲曲、器樂演奏等節目精彩紛呈;中山紀念圖書館內,讀者在“品書香慶元旦”系列活動中享受書籍的魅力……

    邁入“十四五”,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推出了多樣的惠民活動,越來越成為群眾享受休閑時光的重要場所。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更多元的公共文化載體、更多樣的產品選擇、更豐富的發生場景,實踐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好地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求。

    以人為本拓展群眾文化活動

    電影公社、音樂欣賞、藝術慕課、花鳥畫展……元旦假期,省文化館舉辦20多場線上線下活動,為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

    “近年來,我館舉辦各類貼近基層群眾生活的文化活動,不斷擴大文化惠民,引導和帶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廣東省文化館館長毛凌文介紹,從“百歌頌中華”歌詠活動、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等大型示范性品牌活動,到“我最OK”廣東全民才藝大比拼、“南粵木棉紅”優秀群文作品巡演、“百年風華群心向黨”全省廣場舞推廣、“節慶‘嘆非遺’”等創新項目,文化館通過種類繁多的活動為廣大群眾送上覆蓋各藝術領域的“文化大餐”。在2021年前8個月里,線上線下輻射群眾近3000萬人次。

    廣東公共文化場館舉辦的惠民活動,既有種類多、覆蓋面大的廣度,又有程度深、專業性強的深度。近年來,廣州圖書館積極推動廣州“圖書館之城”建設,深入探索“閱讀”相關的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

    1月2日,廣州圖書館正式迎來建館40周年。廣州圖書館館長方家忠自豪地表示,新館開館時一年僅舉辦400余場文化活動,如今上升至4000多場。廣州市現共有313間公共圖書館,全市176個街鎮實現公共圖書館100%全覆蓋,且全部實現通借通還。方家忠認為,今天的公共圖書館不僅具備借閱藏咨等基本服務,更應提供包含文獻與知識服務、文化與交流服務、數字網絡服務等在內的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從“以書為中心”的傳統圖書館,轉型為“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空間。

    科技賦能為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來廣東粵劇院游覽的周女士驚喜發現,這里有一家寬敞明亮、書香濃郁的“廣東粵劇院703粵書吧”,能找到不少與戲曲特別是粵劇相關的戲曲、文學、藝術類圖書,還可在視聽設備上暢享粵劇信息化資源,或參與粵劇展演、學術研討、藝術沙龍等豐富的文化活動。

    “703粵書吧”由廣東粵劇院與省立中山圖書館共建共享,是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打造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品牌“粵書吧”最新分點之一。如今,全省已有超過150家“粵書吧”。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14個2021年度廣東省“粵書吧”建設最佳實踐案例。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唐瓊副教授在《2021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優秀案例總結報告》中披露,文旅融合是這些案例中熱度最高的詞匯之一。在相關案例中,或將文化有效融入旅游景區,或實現景點歷史文化的活化利用,這些都深度推動了文旅融合。

    智能化則是“粵書吧”助力公共文化服務品質發展的另一個關鍵詞。走進汕頭小公園的丹尼丹納咖啡烘焙店,游客可以用手機掃描“粵書吧”里的電子書借閱機,免費下載正版圖書;來到東源縣萬綠湖“粵書吧”,讀者可以刷臉、憑有效身份證或讀者證刷卡進入這座無人值守的自助圖書館……

    在“粵書吧”的示范引領下,深圳鹽田智慧書房、中山共享閱讀空間、韶關風度書房等新型閱讀空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數量已達2000多家,探索出多種閱讀空間建設新模式。

    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程煥文評價,舒適環境、智能服務、多元活動豐富用戶的感受與體驗,大大改變了傳統社區閱讀空間的形象,進一步編實織密基本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煥發生機與活力。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在2021年12月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文采會上,來自廣東21個地市及香港、澳門、臺灣的文旅體機構和企業匯聚一堂,網羅文旅體行業各細分領域的產品,讓采購主體自由挑選。東莞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透露,這次文采會共達成意向成交156單,線上直播間點擊量5153萬人次,成交金額7492萬元。

    據國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東莞市文化館)發布的《廣東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實踐及機制研究》顯示,廣東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各具特色,各地也因地制宜,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批新經驗新做法。

    “在今天,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有更多個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服務。”在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看來,社會化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內生動力,需要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為社會力量全鏈條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開辟了渠道的粵港澳大灣區文采會,正是展會利民、文化惠民的生動實踐。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將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優化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和新型文化空間,豐富優秀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健全標準化、均等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邁入“十四五”,如何用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是擺在廣東面前的待解之題。“公共文化服務不能是政府的大包大攬,也不應是一個部門的單打獨斗,必須開門辦文化,實現多點開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搭建供需對接平臺,暢通采購渠道,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引導社會力量服務基層,豐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推動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記者黃楚旋通訊員粵文旅宣)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