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太原鐘樓街別有一番情趣。本報實習記者劉慧芳攝
(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
冬日的陽光下,行走在太原鐘樓街,眼睛有點不夠用。華泰厚服裝店里,前來打卡和訂做服飾的市民絡繹不絕;晉禮文創禮品店中,一件件富有山西特色的文創產品引得游客爭相購買;在典型的清代民居風格——鐘樓街120號院,正在展出的“一個人一支筆一座城”蕭剛手繪作品展,吸引了眾多觀者。入夜,則又是另一番景象:華燈璀璨,流光溢彩,奶茶店里大排長龍,相聲社團的表演讓觀眾捧腹大笑。
光與影交錯,現代與古典嫁接,藝術與商業融合,千年古街鐘樓街生機勃勃。
數據顯示,今年國慶節期間,鐘樓街總人流量超過北京王府井商業步行街,位列華北之首,單日最高客流量達到了20萬人次。截至10月底,鐘樓街客流量超過310萬人次,成為當之無愧的“人氣王”。
作為城市消費的集聚地和重要載體,步行街無疑是城市的一張名片。
省發改委等27個部門制定出臺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要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步行街改造提升,支持太原市鐘樓街創建國家級示范步行街,推動已命名的省級試點步行街提升品質,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環境和消費體驗。
“步行街建設對拉動消費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比如說發揮平臺載體作用,釋放居民消費潛力。結合傳統消費旺季和重點節假日,組織街區、商圈和商戶開展美食節、老字號嘉年華、文化創意以及消費促進月,激活步行街人氣商氣,有助于發揮步行街的創新開放載體作用,打造新型消費場景。”省商務廳相關人士介紹道。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說鐘樓街再現了“千年商脈、鐘鳴并州”的盛景,那么去年已命名的省級試點步行街之一的忻州古城則圍繞雜糧之都、五臺山佛教文化、溫泉康養等內容,打造了忻州的城市品牌符號和形象窗口,可容納10余萬人深度游。
大同凱德世家廣場是文化、旅游、商業的城市綜合體。以休閑購物、時尚消費、文化體驗、餐飲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元化、高品位為主要特征的綜合性城市商業中心,是大同的城市名片和大同形象的集中展現。
長治城隍廟廣場是傳統建筑風格兼具現代功能的仿古建筑群,整個廣場融合歷史文脈,有著濃郁的明清建筑風貌和優美的園林景觀,再現了上黨古城輝煌時的市井風貌,歷經十年打造,走出了一條特色商街與特色古街融合發展的成功之路。
據了解,把特色步行街打造成風格各異的城市客廳,有助于搞活夜間經濟,進一步激活蟄伏的內需潛能,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步行街通過串聯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節、夜宿等場景,形成夜間消費新常態,助力夜間經濟發展。
伴隨著“90后”成為社會中堅力量、“00后”逐步走向職場,新生代消費群體漸漸成為市場主力,街區的改造提升需要重新審視年輕人的消費心理和方式。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步行街應從年輕人群的需求出發,從內容升級、場景優化、運營創新等多方面持續提升改造,吸引年輕消費群體。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商旅文聯動發展,在提升購物、餐飲等傳統業態的同時,增加體驗式、互動式的新業態。加快推進‘智慧街區’‘智慧商圈’建設,實現5G信號全覆蓋,人臉識別技術廣泛應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省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
本報實習記者劉慧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