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以“新經濟 新業態 新發展”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新電商大會在吉林長春舉行。會上重磅發布了《新電商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在創新應用方面,新電商正朝著新消費、新供給、新業態、新就業等方向發展。
《報告》認為,在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消費方式不斷升級的浪潮中,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小程序等技術廣泛應用,以直播電商、社交電商、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的新消費為代表,順應了時下多元化、個性化、重視體驗的消費需求。
《報告》顯示,在新消費時代,中國穩居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消費市場地位。從經濟流通方式來看,新消費的高速發展,帶動傳統經濟的流通模式、業務流程、交易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從信息流到資金流,再到物流、流轉方式,與傳統經濟相比,都產生了全方位、顛覆性的改變。
其中,“人”“貨”“場”是零售的基本要素。在新消費時代,“人”“貨”“場”合一變得可能。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打通人貨場的各維度數據,實現人貨場數字化閉環。
在“新就業”方面,新消費領域衍生出的自主就業、共享就業等新型用工形式。比如,網紅主播、外賣騎手等,覆蓋線上線下,既有實物消費領域,也有服務消費領域,為新就業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在“新供給”方面,隨著 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日趨成熟,產業電商發展進入新階段,線上交易滲透率持續提高,供應鏈縱深方向持續升級,更多的品類開始線上交易,服務內容從營銷、金融、物流、售后到數字化賦能服務等愈發完善。
隨著產業電商在新技術上的深入應用,按需定制、分享制造、直播帶貨、云化Saas服務等一批產業電商新模式新業態,面向傳統制造業行業痛點,推進行業更新迭代。
在“新業態”方面,不斷拓展出“消費+供給”新空間。受疫情影響,傳統線下消費受到沖擊,以跨境電商、農村電商、互聯網醫療、在線辦公為代表的新型電子商務與信息消費市場逆勢增長,有效助力經濟回穩向好。比如,社交電商、內容電商等新業態加速向農村電商滲透,為農產品上行提供新“通路”,在商戶和消費者之間架起了直接溝通的橋梁。(記者 姚坤森 黎夢竹)
來源:光明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