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天的“第一聲啼鳴”到秋天的“第一份碩果”,在法庫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牽引下,鄉村究竟有哪些嶄新面貌?九月的第一天,記者走進試點鄉鎮,充分調動眼耳鼻身意的“系統感官”實地見證村集體“強筋健骨”的變革浪潮。
柏家溝村
“代養牛”模式保證穩賺不賠
遠處青山如黛,近旁草料豐盛。牛兒們在寬敞舒適的牛欄里悠閑地踱著“牛步”。走進沈陽鑫清風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看著眼前的牛群,柏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周成林長舒了口氣說:“每半個月我們都要過來看看它們的生長狀態,有點像嫁出去的閨女,不來瞅瞅不放心……”“今年,我們村用扶持資金購買了20頭育肥牛,并與沈陽鑫清風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由他們負責代養,利潤分成沈陽鑫清風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占70%,柏家溝村集體收入30%。”回到村部,周長林拿出了協議向記者展示,即使是非盈利情況下,沈陽鑫清風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也將按照銀行利率支付柏家溝村委會利息收入,保證村集體項目穩賺不賠。“今年牛市行情不錯,按照目前發展來看,這些牛到了春節可以收入8萬元,為村集體創收3萬元。”
鮑屯村
“做實、做精、做細”花生產業
密密麻麻的花生秧蔓為大地蓋上了一層翠衫,看著望不到邊際的花生田,豐收的景象就這樣呈現在記者眼前。“今年我們村發展了1200畝的花生,還有20多天就可以起了,今年花生價格不錯,又是一個豐收年啊。”村黨支部書記王興波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帶動下,38戶村民加入了種植花生的行列中,通過集體采購的種子、化肥等生產物資比“單打獨斗”走市場便宜許多。種植大戶梁寶健打著算盤道:“這花生一畝地比玉米多收入七八百,還不受年景影響,效益特別高。”眼下,村黨支部正在爭取項目資金,準備購置機械設備降低村民們的生產成本,同時延伸產業鏈條,走粗加工之路,讓花生的“每一條經絡”都能榨出“致富油”。
東大房申村
“代養羊”致富“托兩家”
“去年幫著村上代養的小尾寒羊,今年就下了10多個羔,多收入了一萬多,還不耽誤干農活兒……”75歲的張紅芝站在自家的羊圈前,一邊添草喂料一邊對記者說。去年,東大房申村開始實行“代養羊”模式,扶持資金購置的60只小尾寒羊經過村里集體研究后決定分配給有養殖經驗和貧困戶進行飼養。今年6月,第一批成果已經顯現:不僅每戶平均增收了1.5萬元,而且還給村集體帶來了2.7萬元的效益。村支部書記白剛告訴記者:“第二批代養羊項目已經于4月初啟動,村里又購置了50多只小尾寒羊分配到5個養殖戶家中進行飼養。”“未來,我們還將購置一些草包機,將小尾寒羊的飼料進行打包,不斷延伸相關產業鏈,實現集體經濟的壯大和突圍。”
法庫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已經成為法庫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抓手,更是帶動引領村民群眾共同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目前,48家央企發揮人才、技術、資源優勢,為法庫縣69個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項目提供有力支持,帶動農業轉型升級,推動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下一步,法庫縣將繼續提高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規模,早日達到3年內農戶入社率50%,5年內農戶入社率接近100%,真正實現強村富民、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記者 徐娜通訊員 耿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