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深挖數據價值 養殖已不再是技術低下、產業落后的代名詞

    最傳統的行業往往最容易發生顛覆性變革。曾經被認為“又臟又累”的養殖行業,工業互聯網的落地速度反而超乎想象。

    在位于廣州的一處年出欄20萬頭生豬的樓房豬場,零零星星下了幾天雨,豬舍的溫度和濕度有所上升。而要讓豬生長發育最快、飼料消耗最低、不容易生病,豬舍需要保持20-24℃的適宜溫度,濕度也需要不超過70%。與其他的養豬場不同,憑借青島大牧人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養殖集團信息化智能分析管控系統,人無需進入豬舍,便可采集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氨氣等參數,系統自動調控通風量,使豬舍自動調整溫濕度和空氣質量,滿足豬只生產生長。

    過去,對于養殖企業來說,工業互聯網只是錦上添花,而現在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如今,全國300多個生豬、肉雞、蛋雞養殖場,包括一些養殖龍頭企業,都在體驗著大牧人這套養殖集團信息化智能分析管控系統所帶來的養殖便捷與高效。

    數據是核心競爭力

    今天,養殖已經不再是技術低下、產業落后的代名詞,而逐漸成為深挖數據價值的高科技行業。

    以熱門的養豬賽道為例,工業互聯網圍繞圈舍環境精準調控、精準飼喂、疫病監測、產品追溯等關鍵場景,通過跨設備、跨系統、跨場區、跨地區的全面互聯互通,實時分析生豬的生長速率、繁殖性能、豬肉品質、料肉比例等關鍵養殖參數,實現養殖業提質、降本、綠色、安全發展。

    “大型養殖企業基本都是全國布局,并延伸到飼料、養殖、屠宰、食品加工等全產業鏈,對數據的需求越來越多。最早僅僅是數字對比,比如分析哪個舍的養殖成績更好;現在更多的工業互聯網技術,如豬臉識別、物理傳感、紅外熱成像、卷積神經網絡等應用到養殖行業,實時獲取豬只健康狀態、體尺體重、飲食、體溫、料肉轉換等養殖過程信息數據,為市場競爭提供決策。”青島大牧人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田滿昌介紹。

    相比于傳統小規模、作坊式養殖戶,大型養殖集團和新涉足養殖行業的如房地產商等資本大佬,他們迅速捕捉到“數據是核心競爭力”的行業秘籍,在數字化上的投入毫不吝惜。比如新希望加大生物科技和數字科技的投入,保證技術和管理持續創新;溫氏也提出把“互聯網+”打造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優勢。

    這些行業大佬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很大程度上都與以大牧人為代表的一批深耕養殖數字化、信息化的物聯網企業所提供的技術支撐有關。

    2005年成立之初,大牧人主要聚焦畜禽養殖單體設備,2009年涉足環境自動控制器研發,2015年搭建養殖集團信息化智能分析管控系統,同時在國內率先研發出肉蛋禽籠養、樓房養豬等立體養殖工藝。迄今為止,大牧人項目已覆蓋大多數養殖頭部企業,逐步成為行業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的領跑者。在養殖設備行業內,能像大牧人一樣完整布局養殖智能化設備、工程設計安裝、環保處理、信息化管控分析等產業鏈條的企業屈指可數。

    養殖場無人值守

    生物安全也是養殖業數字化得以加速的重要原因。

    2018年非洲豬瘟出現之后,養豬業進入“史上最強豬周期”,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類似唐人神集團在湖南茶陵年出欄100萬頭生豬一體化新建項目屢見不鮮。為了滿足疫病防控和環保需要,這些規模化養豬場基本都采取封閉式管理,配置了大量信息化、智能化設備,可以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因素的介入。

    “以前的養殖管理靠經驗、運氣,但是現在完全不一樣了。這兩年的新客戶都提出了增加養殖物聯網的需求,便于遠程進行智能化管理。”大牧人環境工程研究院院長冷建衛感受到了來自市場的新變化。

    在智慧養豬場,每一頭豬從出生開始就進行身份認證,喂料、喂水、通風、保溫、糞便處理都是全自動,場區還專門安裝除臭設備對臭氣進行“凈化”。即便是在炎熱的天氣里,豬舍里裝有負壓風機和濕簾等設備,溫度能精準控制在體感溫度20℃左右,讓豬保持最佳生長狀態。

    所有動態數據都通過養殖集團信息化智能分析管控系統進行采集、傳輸和分析,實時監控豬舍環境和生豬的生存狀況,對養殖生產管理進行有效指導。管理員通過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能實時掌握養殖場環境信息,及時獲取異常報警信息,并遠程控制相應設備。

    “一個萬頭豬場只需要幾個人管理,將來人員可能更少,既提高了生產效率,也降低了人員接觸帶來的疫病傳播風險,保證養殖環境處于最優狀態。”在大牧人智能豬場分析管控系統首席架構師趙世光看來,借助工業互聯網技術,在可預見的未來,無人值守豬場一定可以實現。(記者 周曉峰)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