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升級業態布局、落地數字化體驗服務,首店品牌進京享“綠色通道”,商業企業資質審核提速,物流中轉提升……北京消費市場不斷提質升級。北京作為巨大的消費城市,依然有很多的潛力有待挖掘,市場更應該以服務消費者的理念為主導。不僅在商品供給端發力,北京市也在不斷提升流通配置服務能力,培育與國際接軌的高端商品消費鏈和商業集群,從商品、服務、環境等全方位向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邁進。
商圈商圈合力組建消費主陣地
想要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區域消費中心是重要抓手。為此,北京開展消費新地標打造行動。通過打造優勢互補、特色凸顯的消費地標,全力提升“北京消費”的全球吸引力。
商圈建設碼足國際元素。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國貿商圈看到,意大利時裝品牌DEGAIA、北京首家T9TEA、亞太區首家旗艦店SATELLITE以及超900平方米的愛馬仕專賣店等品牌在近一個月內進入該商場。除了國貿商城,放眼望去全是國際品牌的商場必然少不了北京SKP,該商場在2020年全年實現銷售額177億元,成為全球“店王”。可見,從國貿到華貿,整個泛國貿商圈已然成為北京商業的重要支柱。
當然,國際化商圈不一定要以國際品牌集群為主,但一定是極具吸引力的。王府井、前門大柵欄為近幾年北京重點培育的廣域級商業中心,也是各地游客及本地消費人群常常打卡的地標。其中,王府井商業區定位是高品質的核心商業區,鼓勵發展的業態為國際知名主題購物中心、全球精品百貨店、旗艦店、特色餐飲和影劇院、博物館等文體娛樂設施及各類新型跨界商業業態、定制業態。前門商圈鼓勵發展的業態為傳統老字號商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和反映北京古都歷史的博物館或品牌專賣店、專業店、定制業態、特色餐飲以及各類新型跨界商業業態,鼓勵在店外開展反映古都風貌的文化及經營類活動。
而北京數字人民幣投放試用的首個試點就選擇在王府井商圈,線下場景中覆蓋了王府井商圈的商場、酒店、餐飲等,如北京apm、北京市百貨大樓、東方新天地等商場中多家指定商家均可使用,撬動了本地消費客群的消費力。
數字消費作為賦能產業提質增效、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是推進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撐。數字貨幣在北京各大商圈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商業項目加速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朝陽合生匯、雙井富力廣場等商場時發現,消費者在相應的商場進行消費的同時,就能夠實現在商圈范圍內的自動積分。合生商業相關人員表示,消費者在該商場每進行一筆消費,相應的消費積分會自動累積到該消費者的會員賬戶中,后續的積分換禮、停車券兌換等都可以在手機上解決。相比此前消費者購物之后,需帶購物憑證去服務臺進行錄入或手動拍照上傳積分等傳統方式,體驗感加速提升。可見,通過加速構建數字消費全新場景,能為商圈帶來持續不斷的商業活力。
品牌搭乘新渠道消費提質擴容
品牌持續迭代、更新為消費打下好的基礎。北京即將推動實施的“十大專項行動”中提到,北京市將推進消費品牌矩陣培育行動,例如集聚優質品牌首店首發,進一步擦亮老字號金字招牌,大力培育孵化新消費品牌。朝陽區也推出了消費品牌孵化工程。據悉,朝陽區推出一批新消費品牌“孵化場”,搭建新消費品牌孵化生態圈,吸引更多消費創新業態聚集。
與此同時,北京正在大力發展首店經濟,帶動消費增長。去年9月,北京市商務局發布了《關于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的若干措施(2.0版)》,提出開啟品牌首店服務“綠色通道”、助力品牌首店落地選址等若干措施。
在利好政策推動下,越來越多品牌將首店、旗艦店、新模式體驗店落戶北京。選址中國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共有207家首店(含旗艦店)在北京開業,同比去年出現爆發式增長。從首店類型看,亞洲首店2家,中國(內地)首店18家,北京首店187家。
與此同時,北京市鼓勵首店品牌進京,品牌資源也成為考驗商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睿意德發布的《中國首店經濟研究報告》中分析稱,首店正逐漸成為購物中心激烈爭奪的稀缺資源,并直接反饋出購物中心的品牌資源挖掘及空間賦能能力。
首店對于品牌愛好者來說,具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在北京消費季中也能滿足消費者的特色消費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也期待將“老品牌”帶給消費者更多驚喜。“十大專項行動”中提到,北京市不斷擦亮老字號金字招牌,打造老字號聚集區,重塑城市商業名片。同時,北京市還將推動老字號企業創新經營模式,加速老字號數字化轉型。
內聯升副總經理程旭表示,老字號品牌應該增加對電商、短視頻、直播的業務關注,這些都是品牌實現數字化營銷的關鍵。數字化管理也將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另外,互聯網的運營方式,讓新品牌更快出圈。2018年,內聯升推出子品牌大內聯升。程旭透露,大內聯升的營銷得益于互聯網社交。大內聯升的營銷支出較少,品牌主要以產品拓展為主。從銷售上來看,近來,大內聯升棉鞋銷售占內聯升整體棉鞋銷售額的40%左右,市場接受度較高。年輕人偏愛微信、微博等社交信息傳播,顧客的主動“打卡”讓內聯升與年輕顧客之間的互動增強,社交傳播也是培育市場的方式之一。
服務提高質量打造“北京服務”品牌
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一流的營商環境,新品牌進駐、新項目開業等等,與北京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息息相關。“十大專項行動”中提到,北京開展消費環境新高地創建行動。北京市將著力優化政策環境、服務環境和監管環境,打造全球消費環境新高地。營造國際一流的政策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和營商環境改革。打造配套完善的服務環境,打造“有溫度的北京服務”。塑造誠信創新的監管環境,在市級重點商圈探索開展“條塊結合”綜合執法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北京市已在完善品牌連鎖生活性服務業企業“一區一照”證照辦理流程,擴大試點企業名錄,推進連鎖便利店試行“一市一照”。支持相關條件成熟、有意愿的區積極探索推進營業執照與食品經營許可證“證照同辦”和食品經營許可告知承諾制試點。
與此同時,北京試點開展品牌連鎖便利店“一業一證”。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對品牌連鎖便利店試行食品經營許可證、藥品經營許可證、第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憑證“多證合一”,統一頒發“行業綜合許可證”。
一位便利店企業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涉及證照辦理的措施已有區正在推進,目前證照辦理時間也有所縮短。“上述措施的推進,能夠讓辦事效率進一步提升。”
北京作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城市,又是具有千年文化的古老城市,城市特色鮮明,理應在國際消費城市建設方面成為引領者。除了消費環境不斷優化之外,高質量的服務也是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
事實上,為了北京“兩區”建設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提高首都“四個服務”水平,北京市也在積極開展提升北京市商業服務業服務質量和打造“北京服務”品牌。
據了解,自2009年起,北京已經連續十年舉辦商業服務業技能大賽活動,共開展了155個競賽項目活動,參加人數達200多萬人次。已成為提高北京商業服務業服務質量、提升首都城市品質的重要抓手和品牌活動。
配送加碼智能終端緩解末端壓力
快遞已經成為民生消費活力的“晴雨表”。
若是將目光聚焦在與消費者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末端投遞服務水平,緩解快遞員與日俱增的業務壓力,打造安全性、規范化、高質量的快遞網點樣本,是北京邁向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必不可少的一步。
根據北京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快遞企業通過升級設備、擴大產能、優化鏈路等方式,已經構建出一張高效服務北京消費者的快遞網絡。據圓通相關負責人介紹,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的圓通華北轉運中心(智創園)是圓通北方最大的轉運中心,擔負起京津冀的快遞運輸,最高日處理量可達600萬件。
而中通方面,其京南轉運中心二期在去年“雙11”時已投產,每條分揀線分揀效能為7萬票/小時以上,能承接北京一半以上的快遞分揀轉運。據中通相關負責人介紹,轉運中心能將分揀環節前置,可以為快遞員節省出1個多小時的派送時長。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的《2021年市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清單》,快遞基礎設施建設也被納入其中。數據顯示,北京已建成智能快遞柜1.8萬余組,格口數達180多萬個,箱投率達到13%。
除了電商物流提質增效,根據《北京物流專項規劃》,除了在原有基礎上新增昌平南口和房山竇店兩個物流基地,2035年,北京將按照平均3平方公里城鄉建設用地設置一個的標準配置末端配送場所,總量將達到約900個。此外,北京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要小于10%,第三方物流服務比重超過60%,而冷鏈流通率爭取超過80%。(記者王維祎劉卓瀾趙馳何倩藺雨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