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全省PM2.5平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6月1日,安徽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21年安徽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去年,我省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國家二級標準, 除臭氧外其他指標均達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去年我省10個市環境空氣質量全面達標,同比增加5個。
多項指標為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去年,安徽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4.6%,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全省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3%;PM10年均濃度為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SO2年均濃度為8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NO2年均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CO濃度為1.0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O3濃度為1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
“2021年,我省PM2.5年均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等多項指標均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曹哨兵介紹。
去年,除O3外,其他各項指標年均濃度均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曹哨兵介紹:“2021年,我省PM2.5年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國家二級標準。”
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數翻番
據統計,2021年,我省16個設區市優良天數比例范圍為74.8%(淮南)-99.7%(黃山);16個設區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累計為13天(扣除沙塵天氣影響后),同比減少19天。
在全省16個設區市中,合肥、滁州、六安、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黃山等10個市環境空氣質量全面達標,達標城市數同比增加5個,其中黃山市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中由第5位上升至第3位。
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排名前3位(第1位~第3位)的城市依次是黃山、宣城、安慶市,排名后3位(第16位~第14位)的城市依次是阜陽、淮南、馬鞍山市。
據分析,我省污染物濃度呈明顯季節變化特征,PM2.5、PM10、SO2、NO2和CO濃度夏季最低、冬季最高,O3濃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PM2.5和O3是全省城市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皖北區域顆粒物濃度高于全省其他區域,黃山市PM10年均濃度達國家一級標準。
除亳州外15市水源地100%達標
去年全省地表水總體水質狀況為良好,監測的146條河流、41個湖泊水庫共321個地表水國、省控監測斷面(點位)中,Ⅰ~Ⅲ類水質斷面(點位)占77.3%,同比上升2.7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點位),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
長江干流總體水質狀況持續為優,96個國考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占92.7%,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保持清零,“這是長江安徽段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達到92.7%。”曹哨兵介紹。此外,淮河干流總體水質狀況持續為優,流域90個國考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占72.2%,同比上升7.8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保持清零。新安江干流水質狀況持續為優;流域8個國考斷面保持水質優良。
2021年,我省對16個設區市42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水源地27個、地下水水源地15個)開展監測,除亳州市地下水水源地因地質原因氟化物超標外,其余15個設區市水源地達標率均為100%。
平均氣溫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
據統計,2021年全省平均酸雨頻率為6.2%,同比下降4.2個百分點。4個市出現了酸雨,比上年減少1個。全省降水pH年均值為5.95,同比上升0.14。
2021年,全省年平均氣溫17.2℃,較常年偏高1.0℃,為歷史(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高。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240毫米,與常年基本持平。2020年,全省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15年下降21.26%,超額完成“十三五”控制目標(因為統計原因,最新數據為2020年)。(記者 汪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