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蕪湖市弋江區新義村,田野里綠油油的菊花苗惹人喜愛。 “一共70畝,我們引進了優質的黃山貢菊。按畝產干花200斤計算,收入至少在50萬元以上。 ”新義村書記韓大旺介紹。
然而,這片菊花園原來卻是沒人敢碰的“垃圾地”。因經營權涉及諸多零散農戶,復雜難辦,沒有大戶愿接手。前幾任村干部想清理改造,但部分村民不同意,只能眼巴巴看著土地荒廢。今年初,村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成立后,通過將土地經營權整合入社,很快就完成了土地集約平整,發包給大戶搞起菊花種植。
幾屆村委沒干成的事,合作社為何很快辦成了?
“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代表村集體利益,也代表所有入股村民利益。發展菊花種植收益歸村集體和每一個入股村民,辦事就特別順暢。”韓大旺深有感觸地說。
“各顧各的家,各種各的田。 ”這是當下很多農民的狀態。 “看著別的村越來越富,村容村貌越來越美,自己村子想干沒路子。 ”這是很多鄉村干部最焦慮的事。
怎么辦? 2021年7月,蕪湖市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組織工作專班,赴全市7個縣(市、區)開展專項調研,提出“干部闖勁如何激發、集體經濟如何做大、百姓共同富裕如何推進”等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三大問題,求解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之路。在省鄉村振興局協調下,蕪湖市提出試點實施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全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探路。
截至目前,蕪湖全市建立了70個試點村級合作社、5個鎮級聯合社、1個區級聯合社,吸納2.7萬村民入社。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朱永東表示,通過將農民組織起來,將農業生產要素聯合起來,既充分發揮黨組織“統”的作用,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也通過明確的股權設置,激發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目標。“蕪湖市的探索已初步顯露成效,具有廣泛的示范和推廣價值,將為全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打造樣板。 ”朱永東說。
選好帶頭人和產業方向,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
“五一”假期,蕪湖市繁昌區沈弄村的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趁著晴好天氣,加足馬力收割油菜的農民,抬頭就能看見不遠處工廠化育秧基地內,整齊嫩綠的秧苗,一壟連著一壟。
“水稻育秧關系全年收成,種子要好,肥料更不能少。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幫了我們大忙。從去年底開始,化肥漲了3次價。但合作社年前集中儲備了農資,銷售給我們的都是按漲價前的價格,讓我們節省了一大筆錢,其他種糧大戶很羨慕。 ”種糧大戶趙和平高興地說。
提升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帶動力,關鍵看效果。今年一季度,全市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圍繞白茶、蓮子、再生稻等優質農產品,推動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增值增效,村集體實現收益9000多萬元,農戶增收3100萬元。 27個服務類合作社先后承接公益性項目1700萬元,帶動村民本地就業1.1萬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選好“帶頭人”“領頭雁”是提升黨組織領辦合作效果的首要任務。
蕪湖市南陵縣堅持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破局,突出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每季度舉辦一次村黨組織書記擂臺賽,擇優選拔一批優秀村書記赴蘇浙滬地區開展“名村實訓”。蕪湖市鳩江區著力匯聚人才資源,注重從本地企業家、致富帶富能手、外出經商務工人員中發現選拔優秀人才,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和合作社負責人,推動“頭雁”高飛帶動發展。
產業發展方向如果找得不準,“好事辦不好”就會讓群眾失去信心。因地制宜確定經營項目是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蕪湖市灣沚區堅持做好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各鎮因地制宜選擇已成規模的產業作為項目方向。蕪湖市陶辛鎮圍繞蓮產品深加工、蓮旅游再提升發力,“蓮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6億元。灣沚區桃園村以打造全市農村黨員教育培訓基地為契機,充分整合挖掘境內紅色文化和鄉村旅游資源,籌建孝祥狀元農業綜合服務合作社,大力發展基層黨員培訓和少兒教育產業,今年已接受預定各類培訓30余場,預計可帶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50萬元。
會做“蛋糕”善分“蛋糕”,走共同富裕之路
通過黨組織來領辦合作社,根本出發點是加強黨對合作社的領導,在做大“蛋糕”的同時,確保分好“蛋糕”,推動共同富裕。
擴大覆蓋面。蕪湖市灣沚區花橋村作為市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試點村,在成立“蕪湖市施茶湖農業專業合作社”時,村民參與率達到100%,成為村民入股比例最高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之一。 “只要我們真心為他們辦實事,他們就會實打實地支持黨組織各項工作。 ”村書記袁祖發說,一開始籌備成立領辦合作社我們還有顧慮,群眾是否理解支持,是否愿意跟著干?實踐證明,只要把政策一宣傳、道理一講清,村民參與熱情高漲。
蕪湖市施茶湖農業專業合作社根據章程和入股份額進行量化分配,群眾165人認購75.3萬元,入股占比34.8%,村民參與率達到100%。
“在領辦合作社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在黨組織領導下發展集體經濟,引導資本有序發展,保障集體和群眾利益,實現互利共贏。 ”蕪湖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尹義府強調。蕪湖市要求由村黨組織書記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合作社,并明確是職務行為,而不是個人行為,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領導是黨組織集體,而不是黨組織書記個人。堅持“決策權在黨”,確保集體股具有決策權,利潤分紅由合作社主導,向普通社員特別是困難群眾傾斜,實現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
弋江區新義村通過大戶捐資增股的方式,幫助村內動態監測戶、低收入農戶入股合作社;繁昌區沈弄村在合作社章程中規定村集體股份收益中提取5%,惠及80周歲以上老人、孤兒等低收入人群;灣沚區珩瑯山村用村集體收入定期為村內老人分紅。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讓集體和群眾攜手并肩邁向共同富裕。
“加入領辦合作社,有了自己的股份,打工能掙工資。領辦合作社辦好了,年底還能分紅。合作社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給自己打工,活是越干越有勁,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南陵縣象山村村民周忠祥說。
朱永東介紹,今年把“積極開展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信用村建設,支持到鄉到村到戶產業項目建設發展”作為全年重點工作內容,擴大試點范圍,為全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探路。(記者 史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