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不久,田野中寒風撲面。2月16日,記者來到利辛縣鞏店鎮魏碩村的優質小麥種植基地,種植大戶李天堂正在操作無人植保機噴施除草劑。他流轉的400余畝“望天田”,已全部變成“高產田”。
“過去,我承包的這片地地勢低洼,排灌能力不行,雨天怕水淹,晴天怕受干,種地收成全看天。 ”李天堂說,“現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后,水源近了,田頭就有水井。 ”順著李天堂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附近有4口水井。據介紹,每口井有35米深,可以直接取水灌溉。
2021年1月,經過高標準農田改造,李天堂的400畝麥田成為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示范區。
“用電設施、噴頭一應俱全,刷下電卡就能實現澆水、施肥,當田里需要澆水和施肥的時候,我一個人就能操作灌溉設施,別提多方便了。”李天堂對記者說,以前小麥畝產最高不超過450公斤,最低甚至不到400公斤。 2021年午收時,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400畝小麥畝均產量超過500公斤,每畝增收超過100元,總增收超過4萬元。
利辛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華告訴記者,2019年以來,該縣整合資金進行打井、建橋、通電、建涵、疏浚、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103.55萬畝,新增耕地面積9380畝,為建設優質、高產、穩產、節水、高效農田奠定良好基礎。
“老李,忙什么呢? ”“牛糞發酵好了,我在裝車準備運到地里呢。”在利辛縣孫廟鄉亞鋒家庭農場,李亞鋒手中活不停,扭頭和鄉農技站站長周鵬聊著。
周鵬告訴記者,李亞鋒的家庭農場以前種植的小麥基本都施用化肥,種植成本高,效益一般,而且養殖場里的牛糞也帶來一定的環境問題。后來,孫廟鄉政府鼓勵該鄉家庭農場把高標準農田用好管護好,通過發展循環農業、有機種植、生態養殖,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肥力,激活土地生產力。
“周站長幫了不少忙,不然我哪知道循環農業有這么多好處! ”李亞鋒笑著說,鄉農技站鼓勵他發展循環農業,根據家庭農場實際需要,推薦性價比高的設備,又對接聯系利辛縣農商行和縣農機中心,為他爭取到20萬元低息貸款購買發酵設備和購置補貼。周鵬還多次上門指導其操作使用,叮囑注意事項、保養方法,直至他熟練掌握。
李亞鋒把發酵后的“肥料”捧到記者面前:“一頭牛一天能排10公斤左右的糞便,養牛基地里有200頭牛,一天排2000公斤左右。這些作為發酵的原料,收集后送入發酵設備處理,進去的是糞,出來的就是寶。發酵出來的有機肥上到地里,我就不用花錢買化肥了。 ”
“如今,牛糞不僅不會污染環境,還變成了‘金疙瘩’。田里都施用發酵后的有機肥,種地成本大大降低了,最重要的是土地越來越‘肥’,種出來的糧食高產又優質。 ”周鵬對記者說。(記者 武長鵬 通訊員 韓璞)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