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海吃海,富了一方百姓。持續發展,必須綠色低碳。2月4日,記者來到江蘇“北大門”——連云港市贛榆區,深入黃海之濱的柘汪鎮、海頭鎮探尋海洋漁業產業正在發生的新變化。
走進全省首個紫菜加工全行業電氣化覆蓋示范區——柘汪紫菜產業園,一幢幢新落成的廠房整齊有序,配電網建到每幢廠房門口,實現“開門接電”。當地規模最大的紫菜加工企業東潤海產品公司率先進駐園區,春節期間休息了3天,當日已開始生產。“一家家分散的加工企業集中到園區,有利于紫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東潤海產品公司總經理秦軍海介紹,園區今年元旦前啟用,已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好。
前后對比,效果立竿見影——
廢水集中達標處理。紫菜初加工用水多,產生的廢水高濁度、高色度、高鹽分、低水溫,難處理。園區配套建設廢水集中處理中心,日處理能力可達3萬噸。
水資源合理利用。以往每家加工企業各自打井抽取地下水、埋管線抽取海水,導致地下水無序抽取,管線散亂分布。現在,園區向進駐企業集中提供加工所需的海水和淡水。
全電生產無污染。以往紫菜烘干環節選用生物質燃料,如今改為全電烘干,低碳環保。
“成本平攤到每一張紫菜,廢水處理增加4厘錢,用水增加5厘錢,全電烘干省下9厘錢。”秦軍海坦言,企業集中到園區,廠房租金有所增加,但生產成本總體平衡,長期看是值得的,因為紫菜加工的品牌效應和集聚效應提高了。近年來,東潤海產品公司年加工紫菜養殖面積超過1萬畝,帶動60多名養殖戶增收。柘汪紫菜產業園可容納180套初加工生產線,滿足全區加工需求,帶動就業約2000人。
搭上網絡直播、電商銷售的快車,海頭鎮持續走紅,海鮮銷售額快速增長,養殖業持續壯大。臨近中午,海頭鎮小口村對蝦養殖戶劉昌現正在接待客戶,臉上洋溢著笑容。從傳統的分散式池塘養殖轉為集中規模化大棚養殖,生態環保至關重要。“尾水集中處理,海水加熱由電鍋爐替代煤鍋爐,精準控制溫度,更有利于對蝦生長。”劉昌現介紹。
如今,海頭鎮成為集捕撈、養殖、包裝、銷售、進出口為一體的漁業大鎮。供電部門聚焦養殖、冷鏈、電商等環節,精準提供優質服務。去年,海頭鎮用電量超過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
當地供電部門透露,將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綠色田園種植、輕工業制造、特色農業生產、傳統水產養殖四類新型鄉村配電系統典范,既助力群眾增收,又促進生態環境改善。(記者 黃偉)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