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皖北已是隆冬季節,天氣嚴寒。但在阜南縣地城鎮一處高標準農田建設點上,工人們仍在緊張施工。
“抓住年尾這段晴好天氣,爭取在年前完成80%的建設任務。 ”阜南縣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蔡明勝介紹,作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重點任務之一,今年全縣投資2.07億元,新建高標準農田9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萬畝。
在皖東,天長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服務中心里,工作人員徐光明最近也異常忙碌。
“重點是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查看寒潮天氣給農作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徐光明說,產業園新建成的星空地一體化精準農情監測體系,可以實時掌握農作物生長環境、發育趨勢等信息。放眼望去,土壤墑情儀、智能灌溉閘、蟲情監測器……現代農業是什么模式?在示范區已能看到一些端倪。
與阜南一樣,天長也是首批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之一。 “以示范區創建為契機,我們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 ”天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葉恒田介紹,目前全市已建成智慧農業云平臺1個,大中型農業物聯網應用主體24家,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心各1個。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公布首批100個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我省三地入圍,分別是阜南縣、天長市和蕪湖市繁昌區,先行先試,力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通過創建示范區,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探索成熟模式。 ”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副處長陳旭輝表示,這三個縣區生產基礎較好,裝備水平較高,產業鏈基本健全,經過多年發展擁有較為完備的經營體系,政策支撐體系健全,具備先行先試的條件。
“目前集聚區已引入加工項目12個,總投資25.6億元”
圍繞主要任務,扎實推進示范區建設
記者了解到,早在今年初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重點工作意見中就明確提出,把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以縣為單位首批創建100個左右。 “我們邊申報邊創建,雖然剛批復不久,但3個示范區圍繞主要任務,均取得了一定創建成效。 ”陳旭輝介紹。
12月26日,在天長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物流加工集聚區內,安徽農墾雪里香食品公司機械轟鳴,一派繁忙景象。 “我們是加工集聚區第一個投產運營的企業。目前區內基礎設施已配套到位,扶持政策也很完備。 ”公司副總經理姚鵬對投資環境深表滿意。
“目前集聚區已引入加工項目12個,總投資25.6億元。 ”天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葉恒田介紹,這些項目涉及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冷鏈配送等多個環節。將按“產園融合、產村融合”思路推動集聚區建設,未來目標是打造成供應長三角地區優質農產品的重要基地。
下一步,天長將以糧食為主導產業,積極探索糧食主產區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徑和模式,在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等“五化”方面提升現有優勢、補上短板弱項,力爭2025年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在阜南,當地聚焦產糧大縣生產成本高、增效有限及沿淮地區生態脆弱、水旱災害頻發問題,著力補齊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薄弱、農產品加工率不高、產業融合發展不緊、聯農帶農機制不暢、農業數字化覆蓋不廣等短板。以優質糧食工程為抓手,推動落實“六優聯動”“四鏈協同”等模式,采取“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經營。“通過促進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優服等‘六優聯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生態鏈‘四鏈協同’,來升級江淮糧倉。 ”蔡明勝說。
在繁昌,數字鄉村試點縣項目建設,成為示范建設重要抓手。走進繁昌區平鋪鎮的宗春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基地,一套新安裝不久的設備格外顯眼:一套智能蟲情測報燈、一套小型田間氣象站以及土壤墑情儀、肥力監測儀等,正是合作社負責人劉明山增產增收的秘訣。該基地是繁昌區8個智慧蕪湖大米基地之一。這些設備對田間數據進行采集,再傳輸到中聯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分析后再回傳到劉明山的“智農云”的App上,作為田間管理依據。 “這樣讓我今年畝均增收400元以上。 ”劉明山說。
“下一步將設立5000萬元專項獎補資金,推動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吸引社會資本有效投入農業生產。 ”繁昌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軍介紹,將持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引導加工企業集聚發展,進一步提升品牌糧食、青梅等原料種植基地建設,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創建一批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3個地方各有特點,定位和任務也不同”
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明年將是示范區建設的關鍵一年,在今年基礎上整合農業生產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項目,統籌各項資金發揮集成效應,力爭早日形成可推廣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路徑。 ”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一級主任科員彭立軍介紹,“3個地方各有特點,定位和任務也不同。天長主要探索糧食主產區現代化模式路徑,阜南主要探索脫貧地區實現現代化模式路徑,繁昌主要探索都市郊區和數字農業方面實現現代化路徑。 ”
即使是寒冬時節,來到阜南,依舊會被這里的場景所震撼,田野一馬平川,一望無際都是綠油油的麥苗。 “基于黃淮海平原糧食主產區及淮河生態經濟帶區位條件,阜南創建的任務是建設黃淮海區域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樣板區,淮河生態經濟帶適應性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固脫貧促振興農業現代化先行區。 ”蔡明勝表示。
像阜南這樣的縣市,在皖北相當普遍,它的探索也具有代表性,成功經驗也具備復制推廣的價值。
天長則立足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求,發揮安徽東向發展戰略“橋頭堡”區位優勢,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產加銷一體化高效發展。它的任務是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創新示范,在糧食生產大縣轉型發展等方面率先突破。 “我們要求它要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在長三角內陸腹地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上趟出路子。 ”彭立軍說。
同樣立足于長三角,繁昌與天長路徑和模式也不相同,它的目標是探索長三角都市農業引領農業現代化的路子。 “我們將緊扣大城市農產品供給保障和市民生活品質提升,補齊農業設施、產品加工、人才技術等短板,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強化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形成以‘大都市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和市民休閑度假基地’為特點的城郊都市農業樣板。 ”張軍說。
專家表示,安徽是農業大省,在農業農村發展中多次為國家貢獻經驗和智慧。從皖北相對落后的糧食大縣,到東向發展戰略“橋頭堡”,再到都市農業發達的長三角“后花園”,作為國家試點,阜南、天長和繁昌各具特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它們不僅承擔著為安徽農業現代化探路的重任,也將為國家貢獻寶貴的實踐經驗。(記者 史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