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等有關單位起草了《關于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經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并正式印發。11月30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并邀請相關部門對《政策措施》相關情況進行解讀。
全省413個村莊完成“多規合一”規劃編制
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郜紅建介紹,我省印發《安徽省村莊規劃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到現在,已完成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規劃413個,正在推進1120個。
下一步,省自然資源廳將在試點基礎上,認真實施村莊規劃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推進我省村莊規劃編制,嚴格實施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切實發揮村莊規劃對鄉村振興的引領和支持作用。
對于耕地,我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落實“田長制”責任體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連續21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積極穩妥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截至目前,已有23個縣(市、區)開展省級試點示范。
積極落實設施農業用地政策,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省級配套出臺政策文件37個,今年未出現“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和返貧致貧問題。深入開展動態監測幫扶,對監測對象共安排幫扶措施33萬余條,戶均享受幫扶措施4條,在全國排名第1。
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
郜紅建表示,《政策措施》共包括5個方面16條支持政策,同時明確在國土空間規劃批準實施前,對暫時沒有編制規劃的村莊,在不占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前提下,可按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美麗鄉村規劃等進行建設。
《政策措施》釋放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紅利,明確在整治試點過程中可以調整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并確保新增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少于調整面積的5%,整治驗收后騰退的建設用地允許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
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落實“田長制”責任體系。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對承擔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成效突出的責任主體給予補償激勵。
規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郜紅建介紹,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破除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法律障礙,結束了多年來集體建設用地不能與國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同等入市的二元體制,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掃清了制度障礙,國家層面也將出臺入市的具體辦法。
“我省部分市、縣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需求較強,并積極進行探索,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目前,已有入市地塊交易成功,一定程度上挖掘了集體土地潛力,激發了鄉村產業活力,增強了集體經濟組織動力。”郜紅建表示。
省自然資源廳正在草擬《安徽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將從入市范圍、入市程序、收益分配、二級市場、保障措施等方面,為穩妥推進我省入市工作提供政策依據。(記者 余佼佼)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