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正文

    助力文明城市創建 徐州市泉山區率先實現小區充電設施全覆蓋

    金秋時節,徐州市泉山區各個居民小區解決了一個“老大難”——昔日縱橫交錯的“飛線”杳然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科學分布的充電樁,居民享受著安全清朗的公共環境。

    去年以來,泉山區將整治“飛線”充電列入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在全省城區率先實現居民小區充電設施全覆蓋。區委書記李勇表示,要切實辦好群眾身邊的“微實事”,以系統思維破解居民小區“飛線”充電整治難題,創新舉措、疏堵結合,因地制宜、攻堅突破,助力文明城市創建和安全生產工作再上新臺階。

    做實“小事情”,筑壘大民生

    作為徐州常住人口最多的主城區,泉山區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45萬輛。近年來,因“飛線”充電引發的安全事故頻發,成為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

    泰山街道侯山窩社區奎南小區建成已20余年,居民以鐵路部門退休職工為主。“過去,大家給電動車充電全靠從家中拉線,小區樓體布滿‘飛線’。”奎南小區業委會主任宋紹信說,“整天懸著心,但是沒辦法!”

    2019年6月,在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過程中,針對奎南小區居民集中反映的“飛線”充電問題,街道經過考察規劃,決定將其納入改造追加項目,并由政府出資,為小區全體居民統一安裝入戶式充電樁。去年春節前,改造一新的小區連同502個充電樁一并交付,奎南居民們徹底告別了“飛線時代”。

    如今的奎南小區,充電樁分布在各樓棟前,按戶編號,并分別配備保護箱和鑰匙,電路直通居民電表。“民用電一度0.52元,電動車充一次用不到1元,關鍵是安全方便。”宋紹信欣喜地說,小區是全市第一家統一安裝入戶式充電樁的,居民的幸福感因此直線上升。

    引入“大市場”,長效惠民生

    李勇認為,解決“飛線”充電難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是關鍵。在泉山,政府投資安裝的分戶式充電樁約占37%,企業運營的智能式充電樁約占63%,既保證了公益性,又構建起多元化投入的可持續運營模式。

    每天傍晚,段莊街道中院宿舍小區居民李鳳固定將電動車停入集中車棚,在智能充電樁上掃碼后,即可獲得空閑插座,自主選擇充電時長。

    泉山區試點推行市場化運營機制,擇優引進小斑馬、鐵塔能源、馬上沖等10家信用良好、資質過硬的充電設施運營企業,通過企業有序競爭、互學互鑒,不斷提高充電樁建設進度和服務質量。

    該區房產服務中心副主任邱建民介紹,產品安全性、市場認可度和充電價格是考量企業的重要指標,對此,政府與企業簽訂充電設施安裝協議,明確規范其產品的質量、使用責任和相關保險。

    為進一步引導市場健康發展、實惠于民,泉山區主動協調供電部門,將充電計費標準由工業用電改為民用電,并鼓勵建設運營企業通過智能充電APP廣告業務等收益,回補運營經費,將居民充電費用壓降至每小時0.15元以下。

    “在政府支持下,我們采用了超溫超時自動斷電的智能充電設施,并通過出租車棚廣告位等方式,為小區免費建設集中充電車棚。”玄天新能源業務負責人張元承說,“我們在泉山區建設運營2000臺充電樁,今年以來,居民使用率同比提高近30%。”

    共建“問大家”,共享樂民生

    “群眾愿意用,才是解決‘飛線’充電問題的治本之策!”泉山區針對小區居民構成,多形式開展充電設施建設調研和宣傳,充分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

    4月28日,在翟山街道管道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場協商議事會議正在召開。“小區聯排充電樁數量不足,大家是否愿意安裝分戶式充電樁?”在社區黨委書記張孝明主持下,街道安全科及建設科工作人員、居民代表、充電設施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就充電樁安裝類型、建設點位、用電計費及管理維護等問題進行協商,達成共識。

    走進管道社區,每隔幾棟樓,就能看到鋼膜式充電車棚、聯排充電樁或分戶充電樁,張孝明介紹說,通過協商議事,社區陸續建成72處集中式充電站,可同時滿足700余輛電動車充電,居民們好評如潮。

    不僅如此,泉山區各街道、社區按照“建成一個、整治一個”的思路,一方面充分依靠群眾,組建以網格員、黨員中心戶、志愿者、離退休黨員為主的義務勸導隊,針對小區“飛線”充電現象開展常態化宣講;一方面成立專項整治隊,聯合城管、公安、消防等部門協同監督,加大對“飛線”的剪除力度,做到疏堵結合。

    截至10月底,泉山區475個小區及散片區累計清除飛線43800多根;安裝充電設施2792組、充電插座41062個,使用率80%以上;因“飛線”充電引發的事故為零。(記者 岳旭)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