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單炒信”存在于不同電商領域,日益呈現出組織化、職業化、規模化、跨地域性等特點,出現大量刷單組織和為刷單提供虛假物流信息的組織,甚至形成互聯網“刷單炒信”黑灰產業。在“雙11”到來之際,11月8日,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開互聯網“刷單炒信”不正當競爭專項工作情況及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
據省市監局副局長陳琪宏介紹,根據不同標準,“刷單炒信”主要有以下幾類表現形式:根據參與主體不同,有組織員工親友等熟人進行“刷單炒信”,利用第三方平臺或發動刷手進行“刷單炒信”,利用網絡紅人、大V進行“刷單炒信”等多種情形;根據實施方式不同,有修改評價或“好評返現”等手段進行虛假好評,利用“水軍”虛假包裝成“網紅”“爆款”進行直播,利用偽裝成真實快遞的“空包”進行“刷單炒信”等多種情形;根據平臺載體不同,有網絡購物、直播帶貨、網絡引流等多種情形;根據刷單目的不同,有虛假好評的正向刷單和購買競爭對手的商品并給予差評的反向刷單等多種情形。隨著商業新模式的不斷迭代,“刷單炒信”形式還會不斷變化翻新。
國家市監總局高度重視“刷單炒信”治理,多次將“刷單炒信”違法行為納入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重點打擊范圍,予以集中整治,先后發布兩批共20件“刷單炒信”不正當競爭典型案例,江蘇有6件案例入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7種情形,省市監局重點將“刷單炒信”作為課題進行專題研究,于今年初在全國率先出臺互聯網“刷單炒信”不正當競爭案件辦案指南,并入選國家市監總局“國家反不正當競爭影響力十大事件”。同時,牽頭成立16個部門組成的全省網絡市場監管部門聯席會議,加強協作聯動,集中開展“網劍行動”,重拳打擊網絡市場中的“刷單炒信”行為。
截至10月底,全省共查辦“刷單炒信”不正當競爭案件182件,罰沒金額1062.1萬元,辦案數量和質量在全國遙遙領先。其中,蘇州市查辦115件,罰沒金額711.6萬元,辦案量和罰沒金額均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居前列;鹽城市發揮綜合執法威力,在處置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絡商品質量抽檢不合格線索時,發現當事人存在“刷單炒信”違法行為,及時嚴肅查處;常熟市查辦“刷單炒信”案件數量位居全省縣(市、區)局第1名;宜興市結合紫砂行業專項行動,辦理“刷單炒信”案件取得積極成效。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刷單炒信’從個案上來看,侵犯的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但從本質上來看,動搖的是市場經濟的誠信基石,危害的是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陳琪宏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聚焦“刷單炒信”小切口,服務惠及公平競爭大民生,著眼“四個統籌”,即統籌嚴格監管與促進發展、統籌市場監管與部門聯動、統籌短期治標與長效治本和統籌主體責任與社會共治,系統推進下一階段的整治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江蘇是網絡交易大省,“刷單炒信”的整治任務尤其艱巨,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整治“刷單炒信”行為的重點是治“炒”,而長效監管核心則是立“信”,市場監管部門將強化信用監管手段,充分發揮全省公共信用信息數據資源作用,建立“刷單炒信”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提高違法成本。(記者 朱夢笛 通訊員 方 方)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