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正文

    連接協議混亂彼此并不聯通 AI家居難題待解

    “萬物皆可AI”雖然還未實現,卻已體現在眾多廠商的宣傳語中。不管是智能音箱、智能門鎖,還是各種智能家電的廠商,都標榜自己的產品關聯AI技術。10月22日,眾人期盼已久的華為開發者大會2021成功拉開帷幕,鴻蒙OS的升級也再次驚艷全場。而在10月23日以“全屋智能 未來有跡可循”為主題的全屋智能戰略升級發布早餐會上,華為消費者BG首席戰略官邵洋同樣也是全場金句頻出,更是立下了“華為全屋智能,實現5年500萬套,做空間智能化的領導者”的“小目標”。

    北京商報記者觀察到,在消費者能接觸到的智能家居產品中,最為廣泛應用的AI技術就是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尤其是語音識別,幾乎成了各大廠商關于AI最為統一的輸出點。

    然而,語音助手畢竟不是人,不少用戶在使用這些產品時會發現,不少“聊天”內容死板無趣,而且對于一些固定問題的回答永遠一致,被網友戲稱是“人工智障”;此外,在通過語音助手下達其他指令時,不少產品反應緩慢遲鈍,有時還會發生識別錯誤。

    對此,小米公司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這是人工智能技術普及的必經之路。通過有明確用戶需求的產品品類率先培養市場,引導用戶嘗試、體驗智能設備,培養用戶使用習慣后,用戶將會逐步建立屬于自己的人工智能設備體系。

    除了產品智能化程度不夠高,目前的智能家居還存在無法形成生態閉環的問題。

    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將有超過630億臺物聯網設備投入使用,智能家居的場景和應用會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這樣廣泛的應用場景,用戶對于智能家居產品的訴求不僅是價格、功能,還有如何能夠串聯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應用閉環。

    不過,現在的智能家居產品基本還是各自為戰的狀態,雖然華為、小米等廠商都在做自己的生態系統,但并不是所有的產品都可以連接到某個系統中,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想實現生活場景的串聯,勢必要大規模更換家里的電器和其他智能家居產品。“現有連接協議非常混亂,彼此并不聯通。” 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說。

    小米公司相關負責人指出,這是因為目前很多品牌僅具備智能家居所需的部分能力,大多數是硬件能力,硬件能夠實現和傳統家居家電一樣的體驗,而收集來的用戶使用狀態無法進行有效的處理和整合,無法實現聯動、場景化聯動體驗。

    除了技術上尚未達到的目標,智能家居行業要面對的另外一大威脅就是安全問題。要實現產品的智能化和生態的閉環連接,就離不開各種技術與網絡的助力,然而,智能家居的關聯產品和個人、家庭生活息息相關,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用戶隱私數據,一旦遭到黑客入侵,或者出現其他技術漏洞,用戶數據和隱私就會遭到泄露。

    此外,“很多智能家居產品的設計和制作,都是生搬硬套的過程,加上一些傳感模塊就標榜智能,但是并沒有真正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把產品做到實用、安全”。王超說。像智能門鎖這樣的安防產品,如果技術不成熟,或者設計不到位,就容易出現現實生活中的安全問題。

    商湯科技相關負責人指出,此前智能門鎖有兩個痛點:一是“密碼+指紋解鎖”解決方案暴露一些不足,比如,密碼鎖有被偷窺或忘記密碼的風險、指紋鎖在使用中則有識別率低以及無法解放雙手等情況;二是當時的2D面部方案在安全性上受到了很大挑戰。因此該公司推出行業內首款“3D面部識別智能門鎖解決方案”。

    “人工智能本身還處在發展、完善和升級階段,也面臨著一輪‘良幣驅逐劣幣’的淘汰洗牌過程。”家電行業觀察人士許意強總結道,AI的發展,不能成為一些智能家居企業在市場上忽悠用戶的概念和旗號,必須要真正服務于用戶,具備主動學習和服務的能力。(記者 石飛月)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