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正在成為引領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2021年上半年,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不斷深入發展,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據保護、平臺經濟反壟斷等領域立法與監管不斷完善,助力數字化治理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日前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互聯網行業的基礎支撐、創新驅動、融合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中的地位顯著提升。
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凸顯
近年來,我國各傳統產業紛紛利用新技術進行全方位改造,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凸顯。今年上半年,數字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互聯網進一步發揮支撐引領作用,促進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日益提升、結構優化升級、創新更加活躍,成為未來產業的核心引擎,成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
數字產業化進程加速,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6.14億,較2020年12月增加1985萬戶,其中,5G手機終端連接數達3.65億,較2020年12月增加1.66億戶。2021年上半年,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533億元,同比增長8.7%;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完成業務收入6951億元,同比增長25.6%;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業務收入2.83萬億元,同比增長26.0%;軟件業完成業務收入4.42萬億元,同比增長23.2%;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6.33萬億元,同比增長22.1%。
產業數字化對數字經濟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凸顯。《報告》顯示,在消費領域,網絡零售成為消費新引擎,上半年交易規模達6.11萬億元,同比增長23.2%;移動支付蓬勃發展,撬動餐飲、外賣、旅游等多個線下服務場景。在工業制造領域,全國建成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00家,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基本形成;智慧工廠、數字農業等產業數字化新模式持續升級,不斷釋放出更大的產業活力。
CNNIC副主任張曉表示,數字化轉型的浪潮已經形成,并將成為“十四五”時期發展的重要命題,產業端數字化彰顯出“加速與融合”的新特征。
數字消費積累隱性價值釋放民生紅利
數字消費將線下消費與線上消費、實體消費與虛擬消費、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有機融合,形成了新的社會價值。《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汽車聯網設備的使用率分別達19.8%、13.3%、12.3%,且潛在消費規模大,發展前景廣闊。數字化產品及服務釋放巨大隱性價值和民生紅利,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產生重要影響。在數字貿易方面,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全國目前已經發展到105個。
“社會端數字化體現出‘擴大與縮小’的特點。”張曉表示,主要體現在用戶總體規模的擴大和細分群體使用率差距縮小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的網民規模已經突破10億,超過七成的人口上網,超過10類互聯網應用的用戶規模在5億以上,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6.9個小時,互聯網應用塑造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與此同時,得益于基礎設施與配套數字化服務“軟硬件”的不斷完善,農村群體與城鎮居民互聯網普及率差異較2020年12月縮小4.8個百分點,數字消費的海量隱性價值正逐步積累并釋放出巨大的民生紅利。
數字消費逐漸成為大眾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數字消費者認為網絡支付、即時通信、網絡新聞、搜索引擎、網絡購物等應用的價值相比其他互聯網應用更高;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等垂直品類豐富、滿足大眾多樣化需求的互聯網應用價值相對次之;網上外賣、網約車等線下可替代性較強的互聯網應用在數字消費者主觀認知中的價值相對較低。
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三大產業提速發展
“產業數字化對數字經濟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凸顯。”陳文玲表示。從《報告》來看,2021年上半年,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入推進。
智慧農業應用水平提升。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技術加速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無人拖拉機、無人拋秧機、“5G﹢智能大棚”等智能設備推動農業生產養殖過程的精準感知和智能決策,助力農業發展從信息化走向標準化和智能化。
數字技術與制造業產業融合提速。截至2021年6月,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3.7%和73.7%,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準備度持續提升。電子設備生產、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利用數字化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構建出協同研發設計、遠程設備操控、柔性生產制造、無人機巡檢等“5G﹢工業互聯網”數字化應用場景,推動產業數字化不斷升級。
數字化服務市場加速發展。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上外賣、在線旅行預訂用戶規模分別達4.69億和3.67億,分別占網民整體的46.4%和36.3%;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分別達3.81億、3.25億、2.39億,分別占網民整體的37.7%、32.1%和23.7%。從餐飲、旅游到辦公、教育、醫療等各類傳統服務市場因數字化賦能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進一步帶動服務業的繁榮發展。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表示,正值“十四五”開局之年,信息通信業乘勢而上,持續推動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聚焦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創新應用,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迎來發展“開門紅”。
工業互聯網成為行業創新發展突出亮點。《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外網覆蓋全國300多個地級行政區,部分省份已實現工業互聯網外網所有地市全覆蓋以及工業園區廣覆蓋。“5G﹢工業互聯網”建設進程明顯加快,累計在建項目超過1500個。標識解析體系“東西南北中”五大國家頂級節點穩定運行,運營二級節點達156個,覆蓋全國25個省(區、市),標識注冊量達到349億。與此同時,工業互聯網賦能數字化轉型應用范圍逐步擴大至40個國民經濟重點行業,“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覆蓋20余個國民經濟重要行業。(記者 蘇德悅)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