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清華大學鹽城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李俊華與正在鹽城環保科技城的研發團隊視頻連線,了解近期在非電行業減污降碳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李俊華團隊牽頭研發的“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及應用”項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成果為鹽城市亭湖區主導產業發展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提升區域創新、產業創新和企業創新能力,近年來,亭湖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培育創新主體,加強創新載體建設,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再登高峰,推動電子信息、綠色環保、新型交通等主導產業迅猛發展。今年1—5月,三大主導產業開票同比增長151.8%。
引建高端平臺,
擴大創新“朋友圈”
亭湖區綠色環保產業領軍企業龍凈科杰的技術成果——廢SCR催化劑資源化制備抗毒低溫脫硝催化劑的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前不久通過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驗收。
“這離不開國家杰出青年人才李峰教授的鼎力相助。”龍凈科杰董事長鄧立鋒說。李峰是亭湖重點引進的30位高端人才之一。此次通過評審的技術成果將應用于燃煤電廠,也可為鋼鐵焦化玻璃等非電行業脫硝系統提供抗毒、中低溫催化劑,助力碳減排。
亭湖與國內6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一校一院一所一合作”戰略聯盟,打造清華大學第一個校外國家工程實驗室、中科院生態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南京大學鹽城環保研究院等17家研發平臺,其中國家級平臺13家,建成6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匯聚20多名國內外院士、50多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和350多名行業領軍人才。
“僅去年就投入人才發展資金6600余萬元,其中人才項目資助資金732萬元,新發放‘黃海明珠人才計劃’人才綠卡545張。”亭湖區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持續加大人才公寓建設力度,全區累計建成并投入使用聚賢苑等人才公寓1352套共10萬平方米。
發力“智改數轉”,
促進雙鏈融合
6月17日,鹽城立鎧精密結構件及智能產品制造基地內,技術人員正忙著調試從歐洲進口的高精度注塑設備。該設備可實現上料、定位、注塑、下料運輸全程無人化、自動化。
作為亭湖電子信息產業“鏈主”,立鎧精密以創新謀發展,去年投入科研經費1.5億元,擁有新點膠工藝等前沿技術。今年母公司立訊精密又將長三角地區的研發力量陸續轉移到亭湖,新建研發中心和實驗中心,購置國際先進智能制造設備6萬臺(套),并成功入選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去年,立鎧精密實現開票銷售109.1億元;今年1—5月實現開票113.6億元,預計全年可突破200億元。
前不久,作為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服務商及數據采集服務商,亭湖區綠色環保產業骨干企業昆岳互聯公司入選市“智改數轉”首批服務商資源池。
昆岳互聯打造的INECO智慧運維服務平臺是國內首個行業級環保產業互聯網平臺,為多家鋼鐵、電力公司提供智慧環保管家服務。目前該公司已通過五標認證、CMMI3級認證;擁有6件授權發明專利、20件實用新型專利、19件軟件著作權,獲評江蘇省五星級上云企業、江蘇省工業互聯網示范企業等。
生產換線、機器換人、企業上云,亭湖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不斷加快企業“智改數轉”步伐。該區已擁有省智能制造示范車間8家、省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1家、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1家、省星級上云企業97家、工業互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接入應用企業4家,企業數字化改造覆蓋面達50%。
緊抓“科技創新推進年”契機,亭湖區梯次培育瞪羚、獨角獸等高新技術企業。目前該區擁有國家級高企16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企業416家,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六成。
加強“外腦”聯盟,
突破核心技術
6月20日,鹽城環保科技城清華孵化園6號廠房內,科技人員正著手碳捕集設備中試前的準備。
清華大學鹽城環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陳建軍介紹,由黃海碳中和產業創新中心牽頭研發的碳捕集設備,主要對企業排煙進行脫硝、除塵、脫硫等預處理,預計7月底中試、明年正式投產。另一項生態固碳技術也在研發中。
去年11月,亭湖區以鹽城環保科技城為載體,聯合清華、南大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成立黃海碳中和產業創新中心,聚集一批行業頂尖專家,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在前不久舉行的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南京大學鹽城環保技術與工程研究院榮獲首屆省科技創新發展獎。自落戶環科城以來,該研究院致力于環境污染治理應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共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44項,申請專利168件,授權專利104件。(卞小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