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外多重挑戰下,今年一季度國民經濟實現了開局總體平穩的成績。4月1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介紹,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70178億元,同比增長4.8%。總體來看,一季度我國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專家指出,未來要進一步加大企業紓困力度,做好穩崗穩就業工作。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顯著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高于去年四季度的4%;環比增長1.3%。中國民生銀行高級宏觀研究員王靜文分析稱,這一數據略低于去年四季度的1.5%,但仍然高于去年前三季度的0.5%、1.2%、0.7%。總體來看,GDP表現好于預期。
為何能夠實現這一成績?在王靜文看來,首先是1-2月各項宏觀數據表現良好,為一季度整體打下了較好基礎。在保供政策和穩增長貨幣財政支持下,農業與上游工業表現有超預期的因素,投資和出口也相對穩健。此外,去年一季度基數偏低,去年一季度GDP兩年平均增速為5%,是全年的次低值,而季調環比增速也僅有0.5%。
“一季度經濟態勢非常有韌性,其中一個表現是固定資產投資恢復性增長態勢很好。”在4月18日舉辦的國是論壇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白景明表示。
從數據看,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04872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6.8%,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6.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6.4%。
“固定資產投資是一種產出規模的擴大,包括服務業的產出,規模擴大的基礎,它的增勢不僅意味著當期的增長、穩固,而且意味著今后增長的潛勢大。固定資產投資一季度同比增長9.3%,超出一季度GDP增速,這個增長態勢很好。”白景明說。
在基建投資方面,一季度同比增長8.5%,高于1-2月的8.1%。王靜文指出,這一數據基本符合預期。決定基建投資走勢的主要是項目和資金。隨著天氣轉暖,建筑業施工好轉,各地重大基建項目加快推進,加上今年一季度財政支出前置,政府債券融資規模達到1.58萬億元,同比多增9237億元,共同推動了基建投資增速回升。
囤貨需求帶動必選消費增長
消費仍然是三大需求中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9.4%。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659億元,同比增長3.3%。全國網上零售額30120億元,增長6.6%。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5257億元,增長8.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3.2%。
一方面,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良好,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日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9.3%、6.6%。另一方面,升級類商品銷售也呈較快增長,限額以上單位文化辦公用品類、金銀珠寶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0.6%、7.6%。
消費的增長有賴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同比名義增長6.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
對此,白景明表示,“我們的宏觀政策取向一直要保持居民收入的增長和GDP增長同步,只有這樣居民才能夠得到有獲得感的增長,這樣來看經濟有韌性,背后反映出我們的經濟增長當中分配結構是在逐步優化的,這個態勢在國際上是很難得的”。
不過,3月末疫情多點頻發,在一定程度上對消費和就業造成了影響。從3月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為2020年5月以來最低水平。王靜文表示,主要消費品中,必選消費增長較快,如糧油、食品類同比增長12.5%,飲料類同比增長12.6%,均較上月有所加快,或反映出居民在疫情期間加大囤貨需求。但可選消費類,如服裝鞋帽、化妝品、金銀珠寶、汽車類等,都由上月的正增長轉為大幅下降。
經濟平穩增長仍存有利條件
雖然短期經濟運行存在一定壓力,但付凌暉強調,從全年來看,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仍有不少有利條件。
“盡管受近期疫情影響,消費增長受到了一定抑制,但是消費恢復態勢不會改變,消費‘壓艙石’作用仍會顯現。”付凌暉說。隨著疫情影響逐步得到控制,就業優先政策持續發力,將促進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提升。同時,積極推動擴大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等大宗消費,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加快農村消費市場提質擴容,也都會有利于消費持續增長。
此外,隨著我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力度不斷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行業創新發展勢頭增強,將有利于帶動產業投資增長。同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也有利于投資擴大。
為應對經濟壓力,近期,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力度正在加大。王靜文介紹,這包括財政加大減稅退稅降費力度,加快專項債發行進度;貨幣政策降準25個基點,加快結構性工具的落地和使用;房地產調控繼續邊際放寬,各地繼續在因城施策導向下維穩市場等。
王靜文建議,“未來疫情防控要進一步精準化,‘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同時,加大對工業和服務業紓困力度,盡可能減少其人工成本、房租以及資金成本,確保企業先活下來;此外,進一步落實落細企業穩崗政策,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提高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增加職業技能培訓資金等”。(記者 陶鳳 呂銀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