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經 > 正文

    房地產泡沫化金融化勢頭根本扭轉 銀保監會回應多個業內關注話題

    “2020年,受百年不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杠桿率都有所反彈。2021年,重點領域風險持續得到控制,宏觀杠桿率下降了大約8個百分點,金融體系內的資產擴張恢復到較低水平,再次回到了個位數。”3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螞蟻整改、房地產金融形勢、影子銀行風險控制等多個業內關注的話題,展開了一一介紹。

    高風險影子銀行

    過去五年減少25萬億

    會上,郭樹清介紹,從2017年到2021年,五年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25萬億元,過去兩年就壓減11.5萬億元。五年時間內處置不良資產約12萬億元,最近兩年處置6萬多億元。

    所謂高風險影子銀行,一般是指游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例如P2P就是其中一例。

    會上,郭樹清指出,高風險影子銀行實質是貸款性的產品,內部也稱“類信貸”影子銀行,也有其他通道業務的理財、信托等層層嵌套的金融產品,但是沒有按信貸來嚴格管理。

    此前,影子銀行一度成為嚴重的金融風險隱患,特別是在2016年時達到最高峰。不過如今從總體來看,這些風險已經完全可控,且未來將由高到低逐步化解相關風險。

    郭樹清用一組數據表明了這一點,他介紹,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在過去五年一共減少了25萬億元,現在還有29萬億元左右。高峰時期P2P每年累計交易規模達到2萬億-3萬億元,現在還沒有償還的出借人的資金總額只有4900多億元,影子銀行的風險大大降低和收縮。

    “當然,我們作為監管部門來說,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還有很多冒名的新金融產品、創新產品出現,其實還有很大的欺騙性甚至具有欺詐性,風險是很大的,所以我們和社會各界都要保持高度警惕。”郭樹清提醒道。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永遠在路上。”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國內防范化解風險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影子銀行風險大幅收斂,非法集資等金融亂象得到有效遏制等,金融機構整體盈利與資產質量良好,但當前仍需警惕影子銀行及部分金融亂象反彈,需有序處置化解個別房企風險、個別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以及個別潛在風險偏高金融機構風險;同時,面臨復雜的全球環境,應有效應對外部沖擊風險。

    螞蟻等涉金融互聯網平臺

    整改順利

    郭樹清表示,堅決遏制資本在金融領域無序擴張。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的監管,筑牢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防火墻。堅持規范與發展并重,強調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前提下進行,同類業務、同類主體一視同仁,依法將互聯網平臺金融業務全面納入監管。強化金融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規范持牌機構與互聯網平臺公司業務合作,維護市場秩序。

    其中,就螞蟻集團等金融科技平臺企業的整改進展,郭樹清介紹,螞蟻集團等14家涉及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從前年以來一直在進行整改,總體進展比較順利。

    郭樹清指出,螞蟻集團等平臺開展的金融業務,因為有一定的創新性,過去沒有納入監管,現在正在逐步納入監管中。整改過程中也會遇到困難,包括企業、管理部門對這些產品的認定或鑒定,比如數據、個人信息、個人隱私保護問題,企業信息、商業秘密保護的問題,涉及很多方面。但總體上有充分的信心把整改做好。

    螞蟻集團等互聯網平臺整改一直是市場高度關注的話題,此次監管表態,也透露了一些新的信息,關鍵詞包括“進展比較順利”“整改還在進行”“整改中的困難點”。特別是在整改過程中的困難中,做了諸多列舉,這也將是后續整改中平臺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指出,互聯網平臺開展金融業務納入監管,對互聯網平臺本身、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均會帶來影響,隨著各項政策和整改的推進,互聯網平臺開展的金融業務,在業務邊界、開展方式以及隱私保護等方面都有望進一步明確。

    房地產泡沫化金融化勢頭

    根本扭轉

    此次發布會還多次提及了全民關注的房地產市場。例如郭樹清表示,近年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狀況趨于改善,房地產泡沫化金融化勢頭得到根本扭轉。一批高風險企業和違法違規金融機構得到有序處置。

    就房地產市場后續趨勢,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也在會上指出,“今后房價再怎么降也很難真正解決工薪階層住房問題,特別是滿足普通老百姓、沒有積蓄的、進城務工、新市民這些階層的住房需求,未來是需要靠租賃住房來解決”。

    田國立表示,買了房以后能升值的時代已經過去,房地產不是一個特別理想的資產買賣,中國隨著市場成熟化,依靠租賃時代肯定很快就會到來。

    圍繞這個思路,田國立認為,“從新市民的角度來看,能夠有一個固定期限在三年、五年、十年的住房基本就足夠了,建設銀行努力用這些方式去滿足新市民的需要,現在建設銀行平臺上已經有3600多萬人注冊,進行了這方面的交易”。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也是監管一直強調的重點。郭樹清補充道,“如今,房地產的泡沫化、貨幣化的問題發生了根本性扭轉,樓市不像以前那么活躍,但是住房還是需要的,特別是租賃住房、裝修等,做這方面的金融服務很有意義”。

    郭樹清指出,現在房貸發的很多,在大型銀行貸款的占比很高,但也要注意風險。“因為很多人買房貸款是為了投資、投機,將來萬一房價下跌或者出現其他問題,就是一個巨大的金融危機。現在房地產的價格做一些調整,需求方面結構產生一些變化,對金融業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不希望調整得太劇烈、對經濟影響太大,還是要平穩轉換。”

    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

    發展最滯后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

    建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刻不容緩。當前,個人養老金來源有三個渠道,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是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郭樹清表示:“雖然我們的保險體量也占全球第二位,但是保險的深度和密度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的水平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攫B老保險、企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和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相比,第三支柱發展最滯后,迫切需要加快速度。”

    對于圍繞社會保障和養老金融,郭樹清指出,將繼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穩步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發展。

    頂層設計“指路”,對于保險公司尤其是養老保險公司來說,是明顯利好。保險公司本身適合于管理長期資產,比如可以為投保人提供養老年金的服務。“與前兩個支柱的養老保障相比,商業保險在保障金額、保障內容設計等方面都更靈活,在產品和服務模式方面也有更多的創新空間。”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保險研究所研究員張俊巖如是表示。

    張俊巖總結道:“除了普通養老保險、養老年金保險外,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養老保單+社區服務’的綜合養老計劃、3月1日開始推廣到全國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等,投保人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保障需求和繳費能力購買合適的養老保險產品。”

    下一步,銀保監會還有哪些動作?郭樹清透露,養老儲蓄試點即將啟動,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業養老金業務也正在抓緊籌備。去年以來,銀保監會采取了一些措施,正在積極穩步推進,但是也不能太著急,因為同時還要防范風險。(記者 劉四紅 胡永新)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影子銀行 銀保監會 關注話題 互聯網平臺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