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商業 > 正文

    物聯網項目終端數量不斷增加 三大運營商發力“一號雙終端”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戴上了智能手表,跑步健身的時候也不耽誤接電話發微信,其中的“奧秘”就是手表芯片上的eSIM卡。7月5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北京移動正式推出了支持eSIM功能的“一號雙終端”業務,這也意味著中國移動的eSIM業務“又下一城”。相比中國移動的“城城”推進,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對推進eSIM業務的態度就比較積極了,覆蓋范圍已經遍及全國。

    eSIM取代SIM卡終將成為歷史的必然,但由于eSIM業務當前還只是小部分群體的需求,運營商們當下的工作重心仍聚焦在5G網絡的部署上,因此各大運營商的eSIM業務推廣步伐也不盡相同。

    北京商報

    eSIM是什么

    據北京移動方面介紹,“一號雙終端”是中國移動推出的兩個終端共享同一個號碼的業務,手機與支持eSIM功能的智能手表對外呈現同一號碼,智能手表能共享手機號碼的話費及流量套餐。

    中國移動的“一號雙終端”業務目前支持蘋果、華為、三星等13個品牌30余款智能手表。蘋果用戶可在蘋果的“Watch” App上辦理,安卓用戶在“和多號”App辦理,無需前往移動營業廳辦理實體卡就能完成業務開通。北京移動用戶在開通一號雙終端業務后,還可參加“一號雙終端首季體驗活動”,享受3個月的免費體驗。

    “一號雙終端”中所涉及到的eSIM,全稱為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的概念是將傳統SIM卡進一步微縮,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用戶無需插入物理SIM卡。

    除了實現與SIM卡相同的功能外,eSIM還可提供靈活的運營商切換方式,通過空中下載方式動態寫入用戶簽約信息,可以實現產品銷售后的用戶自主激活,并基于安全域的體系架構,以及PKI安全基礎設施的引入。

    eSIM技術由蘋果公司首先提出,在技術儲備和專利布局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014年9月,蘋果在發布iPad Air 2時首次將eSIM卡的概念帶到實際產品中。

    進度不同

    eSIM業務的應用,必然離不開運營商的支持,我國三大運營商目前在這項業務上的進度有快有慢。

    中國聯通搶占了先發優勢。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5年中國聯通就開始研究和布局eSIM業務;2017年首家獲批eSIM可穿戴業務上海試點;2018年,與華為、蘋果在6省7市獲批推出一號雙終端和獨立號碼業務;2019年3月,工信部批復同意中國聯通開通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全國服務試驗,當月月底,中國聯通宣布將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

    中國電信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該公司也已經在全國開通了eSIM業務,用戶在網上營業廳可以辦理。至于具體的用戶數,該負責人坦言業務部門還未公布過。

    相較于上面兩家的積極,中國移動的推進速度就慢了很多。2019年1月23日,中國移動啟動eSIM業務試點,在天津、廣州、上海、南京、杭州、深圳、成都7個城市率先開通,此后也增加了一些城市。但如今過去兩年多的時間,中國移動仍然沒有將此業務推向全國,也沒有發布任何具體推出時間表的消息。

    對于緩慢推進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移動方面,截至發稿,對方未給出回復。

    通信專家馬繼華指出,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拿到eSIM全國牌照的時間比中國聯通要晚,準備工作需要時間,另外,中國移動的市場規模較大,相對其他兩家需要更長時間完成部署,因此影響了全部城市開通的時間。

    受眾較少

    如今,eSIM業務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穿戴設備,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可商用的eSIM消費類設備類型達到了110種,包括智能手機、智能手表、電腦和板電腦。

    北京移動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該業務尤其受體育愛好者的關注,因為業務辦理成功后,用戶即使不帶手機,使用綁定的智能手表也可以獨立接打電話、數據上網。

    但從受眾群體來說,仍然不夠廣泛。雖然現在應用于智能手表的eSIM業務占據一大部分,中國電信相關負責人指出,喜歡帶智能手表的用戶不一定需要這個功能,一般是不方便攜帶手機的時候才需要手表具有通信功能,比如跑步、健身的時候。

    下一步,eSIM功能將在車聯網、工業物聯網等電子產品中得到廣泛應用。據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用于物聯網應用的eSIM的銷量將增長到3.26億美元,相較于現在將翻一番以上。

    不過,馬繼華認為,eSIM市場還處在發展階段,可應用的終端也有限,因此并不是太著急推出的業務,運營商現在的工作重心仍聚焦在5G網絡上。Strategy Analytics企業和物聯網服務執行總監Andrew Brown則表示:“物聯網項目終端數量不斷增加,但從企業角度看,為數百萬個物聯網設備更換SIM卡顯然不切實際,這給維護和管理帶來了麻煩。”

    當然,不可否認eSIM業務的發展對于運營商來說是利好。“從運營商的角度來看,如果更多的設備特別是手機開始大范圍使用eSIM,營業廳將更變得人流稀少,也不利于更多增值業務的營銷場景建設,但可以拓展更多的使用終端設備,實現跨屏連接,對于增強用戶黏是好處的,也有利于拓展更多的新用戶。” 馬繼華說。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eSIM業務的費用并不高。以中國移動為例,據悉,上海移動在2020年9月開始收費,廣州移動從2021年1月開始收費。目前按照10元/月的標準資費收費。(記者 石飛月)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